这张表格摘选自《电影手册》年12月第期“新浪潮”特刊。这一期的封面是雅克·罗奇耶影片《再见菲律宾》的海报,编辑是雅克·多尼奥尔-瓦尔与埃里克·侯麦。作为当时尚且方兴未艾却已注定终结(这种终结并不会明晰)的一场青年电影运动,“新浪潮”的发展历程需要来自内部的自我定义,因《手册》位于这场影响深远的运动的台风眼位置。这期特刊收录了夏布洛尔、戈达尔和特吕弗三位导演的细致访谈,之后详细列出位“新导演”以及简短评述,契合《手册》所推崇的“导演论”,并尝试在更广阔的层面阐释“新浪潮”在从经济到理念各方面的的实际影响。特刊最后便是这张简短的年表,以“rfrncs”为自我定位,尝试为这场运动提供一个发展的脉络。
这张表格中,涉及了许多电影、文章、事件(刊物的诞生、电影节的褒奖)。我们发现其中许多电影并不知名,甚至早已遗失于历史的尘埃中。另外,一些电影(如布列松)受到新导演们的仰慕而影响了他们的电影观念与实践,一些则是在更深远的社会范畴实现了思想的解放(如《上帝创造女人》)。我们重视这张表格,不仅因为它的出处源自“新浪潮”的内部,更因其广泛的视角将使我们更加明晰对这场电影革命的理解。——译者按
罗热·莱昂阿特:《法国信件》杂志发表的文章
安德烈·巴赞:《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罗伯特·布列松《布洛涅森林的女人们》
罗热·莱昂阿特《最后的假期》
亚历山大·阿斯楚克:《摄影机是钢笔》(《法国银幕》第期)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海的沉默》
阿伦·雷乃《梵高》
“镜头49”俱乐部创立。比阿里茨:被诅咒的电影节。
让·鲁什《割礼》
乔治·弗朗叙《动物之血》
皮埃尔·卡斯特让·格莱米永《存在之魅》
五期《电影小报》(侯麦、戈达尔、里维特)
巴赞:《奥逊·威尔斯》
雷乃《格尔尼卡》
梅尔维尔《可怕的孩子们》
四月:第一期《电影手册》
阿斯楚克《绯红色的窗帘》(德吕克奖)
阿伦·雷乃克里斯·马克《雕像也会死亡》
弗朗索瓦·特吕弗:《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电影手册》第31期)。开始在《艺术》周刊发表评论。
五四年夏:瓦尔达开拍《短角情事》
雷乃《夜与雾》
阿斯楚克《糟糕的相遇》
让·鲁什《通灵仙师》
罗杰·瓦迪姆《上帝创造女人》
梅尔维尔《赌徒鲍勃》
克劳德·贝尔纳-奥贝尔《绝望巡逻》(经审查改名为《震惊巡逻》)
图尔电影节:《北京的星期日》(马克)、《卢瓦河谷的木鞋匠》(德米)、《棋差一招》(里维特)、《纽约印象》(莱兴巴赫)
《手册》第71期《法国电影的处境》特刊
特吕弗《淘气鬼》
德米《一个冷漠的美男子》
戈达尔《所有的男孩都叫派翠克》
让-丹尼尔·波莱《如痴如醉》
12月:夏布洛尔开拍《漂亮的塞尔日》
德吕克奖:《通往死刑台的电梯》(路易·马勒)
弗朗索瓦丝·吉鲁在《快报》发表社会学调查《新浪潮》
5月:戛纳电影节:《戈雅》(雅克·巴拉蒂埃)
皮埃尔·卡斯特开拍《美好年代》
6月:布鲁塞尔电影节:《淘气鬼》获导演奖;《幕府的歌剧》(瓦尔达)
弗朗叙开拍《走投无路》
7月:卡罗维瓦利电影节:开幕片《西伯利亚来信》(马克)
里维特开拍《巴黎属于我们》
8月:雷乃开拍《广岛之恋》
夏布洛尔开拍《表兄弟》
9月:威尼斯电影节:《情人们》(马勒)
11月:图尔电影节:《蓝牛仔》(雅克·罗齐耶)
马塞尔·卡内《弄虚作假的人》公映
特吕弗开拍《四百击》
12月:德吕克奖:《我是一个黑人》(让·鲁什)
波莱开拍《瞄准线》
2月:《漂亮的塞尔日》公映
3月:《表兄弟》公映
5月:戛纳:《广岛之恋》非竞赛放映
《四百击》导演奖
《黑人奥菲斯》金棕榈
6~8月:开拍的影片:侯麦《狮子星座》、保罗·帕维奥《Pantalaskas》、雅克·多尼奥-瓦克罗兹《六个情人的游戏》、戈达尔《精疲力尽》、菲利普·德布罗卡《温柔的爱》、马赛尔·哈农《第八天》等
tvoid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dc/4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