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空气闻着好香!”
日前,记者刚进入下冶镇韩旺村,一阵香气就迎面而来。
“这是冬凌草茶香,这几天村民正忙着采茶、炒茶呢。”天坛山冬凌茶合作社理事长刘全刚笑着对记者说。
五月正值晚春初夏时节,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济源冬凌草进入采摘丰收期。在韩旺村的山坡上,放眼望去,一块块冬凌草地里青翠碧绿,生机盎然,淡淡的茶香弥漫在山野。村民们正娴熟地采摘着冬凌草上的嫩叶,随着他们手指翻动,一片片青翠欲滴的冬凌草鲜叶飞快地落入盆子里。
“韩旺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土壤速效钾含量高,是冬凌草理想的生长地,我们在这里发展种植有多亩冬凌草。现在采摘的是冬凌草嫩叶,再过几天都开始摘草尖了。叶子不能摘老的,老叶比较厚,炒茶时没办法搓卷。”刘全刚顺手摘下几片冬凌草叶,给记者讲解起来。
刘全刚今年45岁,种植冬凌草已经十多年,他利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韩旺、坡池等地发展冬凌草2多亩。每年到这时候,韩旺村村民都会忙碌起来,他们要在5月底前,炒制完成今年的冬凌草春茶。
“我每天在村里打扫卫生,下班时间再来这儿摘一会,能摘20多斤,挣块钱左右,收入还不错。”正忙着采摘的村民王嫦娥,话语中掩饰不住喜悦。
“冬凌草四五月份炒春茶,6月收全草,我们村有冬凌草合作社,也不用操心卖,随时我们把冬凌草一摘一割,人家就回收走了,一亩地一年净利润快元。”村民赵铁梅家种植了50多亩冬凌草,说起话来快人快语。
此时,位于韩旺村山脚下的冬凌草专业合作社里是另外一番忙碌的场景。杀青机、揉捻机、炒茶机在不停转动,五、六名村民身着白大褂,头戴工作帽,或摊晾冬凌草鲜叶,或翻炒茶叶,或挑拣茶叶里的杂质……炒茶工作正在井然有序进行着。
“一天块钱,中午还管饭,这可中。”刘天堂今年已经79岁高龄,仍然精神饱满,正将摊晾好的冬凌草嫩叶进行着杀青处理。
冬凌草种植大户刘全仁是这里的炒茶师傅,他已经炒了近10年冬凌茶,有着一手从毛尖之乡信阳学来的炒茶好手艺。“炒冬凌茶没有最重要的一环,因为环环都重要。杀青时温度控制适当,才能锁住茶叶的香气和颜色。揉捻要由轻到重,再到轻,力度是关键。炒茶时要掌握好火候,多几秒或是少几秒都会将茶叶炒坏。”炒茶机旁,刘全会盯着锅里随炒茶扫帚不停旋转的冬凌草叶,胸有成竹地说。
经过杀青、揉捻、炒制、烘干等一道道严格工序,原本新鲜的冬凌草嫩叶,被炒制成了今年的冬凌草原叶春茶。
“去年合作社有两台炒茶机,今年新增加了一台,到现在已经炒制了斤左右春茶。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冬凌草种植规模,引进新品种,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条,带动更多的农户从冬凌草上增加收益。”对冬凌草的发展,刘全刚自信满满。
绿树掩映下的合作社小院里,炒茶机响声阵阵,地上圆形竹编中,新鲜出炉的冬凌茶色泽墨绿,淡淡茶香弥漫在韩旺村的上空,带着村民的致富梦,飘向更远的地方。
(全媒体记者张红霞王莉曹高峰)
出品
济源社区新媒体运营中心
(声明:“济源社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dc/8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