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具有近年历史的古凯旋门被“伊斯兰国”(ISIS)武装分子夷为平地。古凯旋门跨越在通往这座古罗马城市的著名的石柱廊道上,由一扇大型拱门和两侧的小拱门组成。拱门顶部有着“美丽的几何和植物装饰图案”,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描述为“帕尔米拉艺术的杰出代表”
文
薛庆国
《国家人文历史》年11月上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欢迎广大读者以个人名义分享至朋友圈
从大马士革到帕尔米拉,公里,大约3小时的车程。记不清那是我第几次前往。时间应该是年年末,在中国驻叙利亚使馆任职的我,陪同一个国内来访的高级代表团参观帕尔米拉遗址。
首先参观遗址附近的博物馆。一位据说是博物馆负责人的长者接待了我们。获悉我们来自中国,他热情而友好,着重介绍了馆藏的中国古代丝绸和瓷器,这是丝绸之路的珍贵遗存。我的记忆里已搜索不到他的姓名、模样。隐隐约约的印象,是他不修边幅,对馆藏的一切如数家珍,充满自豪。不过这些印象也许并不确切,因为叙利亚所有博物馆的讲解人,都给我留下类似印象。
今年8月18日,当“帕尔米拉先生”、叙利亚考古学泰斗哈立德·艾斯阿德遇害的消息传来,我的第一反应是:“会不会是他?”无法核实。但是,从那个曾经那么美丽、而今生灵涂炭的国度传来的噩耗,再次让我黯然神伤。在此之前和之后,帕尔米拉文物毁于极端分子的铁镐、电钻、炸药的画面,一次次刺痛我的神经。贝尔神庙,巴尔夏明神庙,凯旋门,拉特女神狮像……
贝尔神庙是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最雄伟的罗马式建筑,目前遗址的大部分建于公元1世纪晚期到2世纪早期,四周柱廊环绕,主殿用以摆放主神贝尔塑像。年8月31日,贝尔神庙遭极端组织部分损毁
她的阿拉伯名字叫台德木尔帕尔米拉!其实,我和所有的叙利亚人一样,更习惯于它的阿拉伯语名称:台德木尔。
台德木尔(Tadmor),正是这块土地最早见于史书的名称。台德木尔之名,曾出现在公元前年左右幼发拉底河畔的马里(Mari)城亚述泥板书上,也曾引人注目地出现在《圣经·旧约》里,“列王记上篇”(9:18)记载:“所罗门建造……国中狂野里的达莫(Tadmor)”。不过,考古学家怀疑《圣经》的这一记述与史实有出入,疑是地中海东岸另一城市塔马尔(Tamar)之讹。其实,就连阿拉伯人也往往将台德木尔与所罗门王联系在一起。据当代美籍史学家希提的《阿拉伯通史》记载,“阿拉伯的说书人看到帕尔米拉的壮丽,深受感动,以致认为这座古城是精灵替所罗门王建筑的。”
关于“台德木尔”的词源,至今众说纷纭。较常见的一说,认为其源于阿拉伯语“椰枣”(Tamar)一词,因为该地位于沙漠中的绿洲,盛产椰枣。后来,罗马人将“台德木尔”意译为“枣椰之城”(CityofPalms),“帕尔米拉”(Palmyra)之名由此而来。帕尔米拉的居民,以阿拉伯人、叙利亚人、腓尼基人等闪族人为主,崇拜的主神,是闪族最常见的神——贝尔(Baal,Ba’al,Bl)。贝尔在闪语字面上即有“神灵”之意,它并非一个固定的神名,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地方神,如巴比伦主神马尔都克(Bl-Marduk)等等。
此后,史书对台德木尔记述不多,这座“沙漠新娘”一直被历史的尘埃湮没。随着公元前3世纪塞琉古(Slucid)帝国兴起,她才再度引起世人注意。其间,台德木尔成为塞琉古帝国治下的一个酋长国。以叙利亚为中心的塞琉古帝国和两河流域的安息帝国之间,贸易逐渐兴盛,台德木尔位于两大帝国之间,泉水丰沛,椰林茂盛,吸引了过往商旅驼队在此汲水、宿营、乘凉。随着时间推移,台德木尔作为重要商旅驿站的地位日益牢固。
公元前64年,罗马帝国占领叙利亚,塞琉古帝国崩溃,台德木尔获得独立。公元1世纪,又被罗马帝国并入其领地,受其直接管辖。年,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视察此地,对其繁荣景象和独特的沙漠风光印象深刻,遂宣布台德木尔——帕尔米拉——为“自由城市”,予以当地人自治,允许其自行制定法律,征收税赋。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Caracalla)宣布帕尔米拉享有罗马殖民地地位,当地居民视同罗马公民。
凭借商贸中心积聚的巨大财富,帕尔米拉得以迅速发展,市政建设愈发完善,文明也渐臻成熟。留传后世的大量帕尔米拉铭文,大都出自这一时期。这座由国际贸易造就的城市,其居民已经不满足于向过境的商队收取费用,而是纷纷参与经商或组建商旅,其贸易范围远至中国。在早期铭文中,“商队首领”、“市场主管”等职业,在城市里占据着“一等公民”的显赫地位。从此,帕尔米拉这座沙漠里的都会,以丝绸之路上的商贸中心而驰名,并变成近东最富庶的城市之一。此外,它还是罗马帝国对峙安息帝国的前方要塞。
帕尔米拉的克里奥帕特拉公元3世纪,萨珊帝国在东部崛起,与罗马帝国多次交战,屡屡告捷。帕尔米拉的首领奥登纳图斯(阿拉伯语名为“乌宰纳”,Udhaynah)临危受命,率当地人为罗马宗主国出战。他在战场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两度击溃萨珊大军。罗马皇帝论功行赏,赐奥登纳图斯为大将,并承认他为罗马东部之王,统治西亚广袤的疆域。此时,帕尔米拉已经称霸于西亚一带。
年,如日中天的奥登纳图斯和长子被其堂弟暗杀,原因可能是罗马人怀疑他有叛逆之意而唆使为之;也有人猜测是奥登纳图斯的续弦王后芝诺比娅所为;因为,国王及其长子的薨逝,结果是年方一岁的国王次子巴巴拉图斯(阿拉伯语名为韦海卜·拉特,意为“拉特之赐”)继位成为帕尔米拉的新王,他的27岁母亲芝诺比娅代替幼子摄政,成了事实上的女王。
毫无疑问,出生、成长于本地的阿拉伯女子芝诺比娅,才是帕尔米拉历史上最著名的领袖。在当代叙利亚人眼里,她甚至是这个国家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顶级伟人之一,其头像还出现在叙利亚的货币叙镑上。这位神奇女子,她的出现让帕尔米拉达到巅峰,也让帕尔米拉走向衰亡。
△点击图片,立即进入活动现场
著名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是这样描述芝诺比娅的:“她肤色微黑,牙齿雪白如贝,一双黑色的大眼睛闪烁着不同一般的神采,却又是那样温柔,令人迷恋。她的声音洪亮而优美,她的不逊于男人的理解力,因刻苦学习而更形完美。”
即使与其战功赫赫的丈夫相比,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美丽女性也毫不逊色。她知人善用,且具有灵敏的政治和军事嗅觉,趁着罗马帝国内外交困之际,将本国疆域大幅向外扩张,控制了整个叙利亚,甚至占领了小亚细亚和埃及。她在占领埃及之后,被埃及人尊奉为克里奥帕特拉(Clopatra)。一直以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的后人自命的芝诺比娅,终于恢复了祖先的旧疆,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两洲的庞大帝国,这也是阿拉伯人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大帝国。在埃及首府亚历山大铸造的银币上,她还公然给自己冠以女皇头衔——“奥古斯塔”(Augusta)。她和帕尔米拉帝国的权势和荣耀,由此登峰造极。
女王芝诺比娅,帕尔米拉历史上最著名的领袖
对于奥登纳图斯与芝诺比娅,罗马史家毫不吝惜地给予赞誉之词,《奥古斯塔史》曾作如下评价:“毫无疑问,奥登纳图斯与他的妻子芝诺比娅,不仅将帝国的东方恢复到往昔状态,还征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妻子芝诺比娅比丈夫更加勇敢无畏,是东方最高贵的女性。”
年,骁勇善战的罗马大将奥勒良登上帝位。他拯救了四分五裂的罗马帝国,因而赢得“世界的光复者”的称号。他登基后,宣布芝诺比娅母子是伪帝僭主,发兵东征讨伐。经过几番鏖战,终于在年春攻入帕尔米拉。无奈之中,芝诺比娅骑着一头单峰快驼,失望地逃入沙漠。但她终于被俘。奥勒良凯旋回到罗马之际,用金链拴着芝诺比娅,让士兵牵着这位步履维艰的女俘示众。关于她的最终结局,史家众说不一。无论如何,这位昔日的荣耀女王,最终落寞失魄,是个不争的事实。
据说,奥勒良与被他擒获的芝诺比娅之间,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芝诺比娅,你凭什么胆敢对罗马皇帝如此傲慢?”
“哀家以为,陛下是一位真正的皇帝,因为陛下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哀家希望自己的举止与一位真正的皇帝相称,对陛下的傲慢正是对陛下的尊重。”
虽然芝诺比娅的一生以失败告终。但是,没有她,帕尔米拉只是一些伟大的石头;有了她,帕尔米拉才成为一段伟大的传奇。芝诺比娅的传奇还感动过许多西方文人,拉布吕耶尔、莫里哀为她写过剧本,意大利音乐家阿尔比诺尼还创作过以她名字命名的歌剧。
奥勒良凯旋返回罗马途中,帕尔米拉还发生了一次暴动。奥勒良立刻率兵驰返,愤怒中下令毁坏整个城市。从此,残垣断壁,成了帕尔米拉的轮廓。这座伟大城市的光荣历史,就此告终。
当基督教传入帕尔米拉当时间走到公元4世纪,基督教传入当地。曾经用来崇拜偶像和多神的帕尔米拉神庙,被改造为基督教堂。6世纪,拜占庭皇帝下令修缮这里的城墙和供水系统,以方便居民生活。年,来自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大将哈立德·本·瓦利德兵不血刃,拿下帕尔米拉。自此,这里变成了一座伊斯兰的城池。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伊斯兰教排斥偶像崇拜和多神信仰,但是,历来途经此地或在此居住的穆斯林,都没有对已经败落的古城再加破坏。相反,他们因地制宜,在之前改造为教堂的神庙里,添加若干伊斯兰元素,使其成为清真寺。而神庙(教堂)的建筑外观和总体结构,依然保持不变。这在整个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都是极为常见的做法。由此可见,历史上阿拉伯穆斯林对于异教建筑的态度,其实是相当宽容而务实的。
公元11世纪初,一场大地震袭击帕尔米拉,古城的建筑再遭重创。后来,在艾优卜王朝、马穆鲁克王朝期间,又得到一定程度修复。13世纪,在俯瞰帕尔米拉的北侧山顶,马穆鲁克人建造了一座城堡。16世纪,德鲁兹人控制帕尔米拉一带,其首领法赫鲁丁·马尼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城堡。从18世纪起,慕名而来的西方旅游者逐渐增多,对帕尔米拉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也正式开始。年,长期在神庙里寄居的当地居民,被迁往附近村庄。年叙利亚独立后,政府开始接管对文物的保护、发掘与研究。
年3月14日,一名叙利亚警察在古城帕尔米拉巡逻,在他身边的是位于城内的罗马剧场
帕尔米拉的文化,和其中的建筑艺术一样,是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叙利亚文化和波斯(安息)文化混合而成的独特文化。帕尔米拉人总体上属于阿拉伯民族,使用的大都是阿拉伯语人名。他们留下的铭文,是由当时西亚一带通行的阿拉马语写就,其中也掺杂有许多阿拉伯词汇。迄今为止,已在帕尔米拉发现了幅铭文,其中最早的,可追溯到公元前44年;而最晚近的,则书写于年,即奥勒良攻陷帕尔米拉的年份。
帕尔米拉信仰的宗教,具有融合、并存的特点。这里被崇拜的神灵,共有60个之多,首先是巴比伦的主神贝尔神(玛尔都克),在希腊罗马时代这一主神和朱庇特神合为一神。最常见的还有太阳神和月亮神,贝尔神之子奈布(Nabu)神在帕尔米拉广受喜爱。巴尔夏明神意为“诸天之神”,主要是由迦南人传来。此外,当地人还崇拜拉特、欧扎、默那等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原始宗教偶像。他们最常履行的宗教活动,是围着神庙的中央大殿绕行。
从多元文化到一片废墟倘若时光倒退到5年之前,那么,游客们踏足此地,将会看到曾经见证过芝诺比娅女王在此游幸的古老遗迹。占地6平方公里的古城,即便仅存一片废墟,但在蓝天白云之下、沙漠和绿洲之间无声展现的一切,依然壮观得令人窒息。整体气势的雄伟,局部细节的精美,设计构思的巧妙,是帕尔米拉一切遗址的共同特点。一条米的青石道路,从凯旋门入口通向古殿深处,这就是著名的帕尔米拉大街。矗立在道路两旁的根石柱整齐排列,石柱上方托着青石水槽,这是帕尔米拉的天廊水道,同时又可起降温之效。石柱中部,凸出一块用以放置照明用具的石基。兴建之初,这条大道还有顶棚,用以抵挡烈日。
帕尔米拉古城柱廊两侧的石柱已经残破不堪,碎石铺满了原本由凯旋门通向古殿的道路上。石柱上方托着青石水槽,中部凸出一块用以放置照明用具的石基
贝尔神庙是最为雄伟的罗马式建筑,仅西廊两侧原先就建有根巨大的石柱,如今只剩下7根。3个殿堂呈U状分布,中间围成一个广场,四周环绕着15米高的圆形石柱。主殿用以摆放主神贝尔的塑像,其四周有柱廊环绕,是典型的希腊式风格。连接着神殿和柱廊的石灰石柱梁上装饰有大量精美的浮雕。还有同样雄伟而精美的柱廊,拱门,剧场,浴室,屋舍,陵墓,水槽……以及散落四处的断垣,残石……一切让人感慨:这片土地的主人,曾有着多么高雅的生活品味,又有着多么高超的技术能力和艺术眼光!按照有着阿拉伯血统的美国历史学家希提的说法,帕尔米拉文化意味深长,“它可以说明,在适当的物质条件下,沙漠里的阿拉伯人在文化上能达到什么高度。”
帕尔米拉的历史,本应该以此作为终结。但是,近两年来这里突然发生的一切,套用希提的话,岂不说明“在偏执的理念蛊惑下,生活在21世纪的当代人在疯狂和野蛮方面能走到什么地步。”
那些雄伟的神殿,高耸的石柱,遭遇过罗马人的兵燹、蒙古人的铁蹄,历经了两千年的日晒雨淋、地动天摇,而依然在这绿洲与荒漠的边缘,默默屹立。它们见证了数不清的悲剧、喜剧与闹剧,见证了生命如蝼蚁,历史如齑粉。如今,这些见证者,也终于在21世纪的今天,迎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结局:在炸药的硝烟里化为乌有,被脚下这片土地收纳。
阿多尼斯,叙利亚这片土地哺育的一位大诗人,曾在20世纪末写道:
“很少人知道并且能够说出:
在公元20世纪之后来临的
是公元10世纪。”
是的,帕尔米拉的今生,终结于20世纪之后来临的——公元10世纪!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就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dl/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