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
“国新学子在非洲”的收官篇来啦~
本期为你讲述
中国人在肯尼亚的真实生存状态
中国人在肯尼亚
肯尼亚与中国在历史上有着很深的渊源,早在明朝郑和舰队大航海时代,肯尼亚已经同中国有了往来交流。当时的郑和舰队已经到达了如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拉穆和马林迪。近些年的有新闻报道称,在这些曾经郑和舰队的到达的海域和地方,发现了舰队后人的残骸,而当地某些沿海部落受舰队的影响学会了中医等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技术与生活方式。据传年,肯尼亚的马林迪曾经派使节前往中国,还赠送了一只长颈鹿,这便是中国传中经常说道的瑞兽麒麟的真实原型。年肯尼亚取得独立的当年,中肯便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年,习近平主席和肯尼亚时任总统肯雅塔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在去年肯尼亚大选中,一贯对华友好的乌胡鲁·肯雅塔再次当选总统,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两国交流合作创造了一个稳定良好的政治大环境。
肯尼亚总统亲自挥舞国旗送出蒙内铁路第一班列车
在肯尼亚的景区、普通的商场、餐馆,遇到华人同胞的概率要远大于看到日本人、韩国人以及欧洲人。我们的房东告诉我们,目前有将近10万华人工作生活在内罗毕,已经成为肯尼亚最大的外裔群体之一。其构成可以基本分为三类,一类是驻外政府机构、媒体机构以及民间组织,拿媒体来说,除了央视非洲分台,新华社非洲总站、ChinaDaily以及国际广播电台也都驻扎在内罗毕;第一类是跟随企业来这里搞建设做项目的公司员工,像中国路桥、中航国际、中国水电、华为等公司,都在这里开展业务,下面讲到企业的力量时再详细展开;第三类则是来到内罗毕做生意的个体户,从我们所接触到的华人来看,这一群体所从事的行业范围也相对比较集中,包括餐饮、海运、房地产、装潢、旅游、珠宝(东非地区以盛产坦桑蓝和察沃绿两种宝石为闻名)、工艺品加工,由他们构成了中肯经济交流合作中最生动也最真实的图景。
街头醒目的国窖广告
内罗毕当地的华人主要集中生活在Kilimani区,围绕商场YAYACENTRE为中心离散分布,不仅央视非洲分台,新华社新总部大楼在这周围,中国大使馆离这一圆心乘车也只有不到十分钟的路程。以致于来肯尼亚短期旅游的国内游客,往往也会在这附近寻找住处。不得不说,身处海外见到华人倍感亲切。见到我们两个实习生,很多资深“肯漂”都会地主动为我们提供帮助,叮嘱我们在肯尼亚需要注意的安全常识,和我们分享在各种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方法。
初到内罗毕时,为了缓解我们对安全形式的过分担忧,我们的四川房东带我们到最有本地特色的街心菜市场买菜,体验本地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平时生活中也很是关照。在我们去往马赛马拉和蒙巴萨的两次行程中,都幸运地遇到在肯尼亚生活多年的华人朋友与我们结伴同行。在马赛马拉之行中,我们结识了在内罗毕开餐馆的程老师。程老师原来在国内做建筑设计,后来辞职出国闯荡。他在内罗毕的餐馆有两家,一家就是我们经常光顾的牛肉面馆,而另一家更是尽在咫尺,是就在我们分台办公楼旁边的火锅店,我们每周几乎都从那里路过。在几次交谈后才知道,餐馆只是程老师生意的一小部分,真正让他投入主要精力的则是海运业务,从中国用集装箱装货,走海运出口到肯尼亚来,面向的客户群体也很是广阔,既有在这里的中国客户,有本地黑人客户,也有印度客户。我问程老师和印度人做生意是否会受到两国彼此间的刻板印象以及前段时间边境冲突的影响。他给我的答案是否。程老师告诉我,在生意人看来,这些都是无所谓的,对哪国商人都适用。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火锅
在蒙巴萨之行中,我们又有幸遇到了一对情侣。女方在内罗毕经营着一家不大不小的旅馆,对肯尼亚各个地区的房价了如指掌。但凡提到境内的哪个景区或酒店,都能分析得井井有条;男方在内罗毕郊区有一座自己的工厂,带着几个本地的徒弟一起做工艺品加工,主要经营木雕、贝壳雕刻、石雕。他告诉我们,每当徒弟们下班之后,厂子里就只剩他一个人,自己也没有装电视,每天晚上就自己练习画一些习作。他说这样的生活也很好,晚上能静下来想很多事情。我们所接触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有成为政协海外代表,出书讲述自己在肯尼亚打拼经历的房东、有熟练到十分钟不到就能理完头发的剪发阿姨、有把自己的小米平衡车借给当地知名流行歌手拍MV的餐厅老板;还有从国内铁路系统选调到蒙内铁路工作的铁路人……在内罗毕社会中,不少人之间曾经见过,或互相知晓,每个人本身又有着自己的故事,就这样彼此连接,构成了在肯华人自己的江湖。
当然还有三国杀
说到中国在肯尼亚的影响力,中资大型企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中资大型企业进入肯尼亚市场,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根据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以及肯尼亚中国经贸协会给出的官方统计数据,现阶段肯尼亚境内一共有73家中资企业。在为人们所熟悉的蒙内铁路背后,还有一大批由我们的企业主导建设的重大工程正在进行,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从内罗毕SGR火车站到内罗毕大学高层综合教学楼,从市区内GardenCity大型综合商场到马赛景区内Ashnil帐篷式酒店,中国企业为肯尼亚增添了越来越多的地标性建筑。“基建狂魔”正在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为肯尼亚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这里列举其中一部分让大家感受一下:中国路桥除了修建蒙内铁路外,还承建了内罗毕南环路项目,缓解了市区的交通拥堵;中国武夷、中石油胜建、中水电联合筑起肯尼亚第一条现代化高速公路内罗毕—锡卡高速公路;华为和中兴先后同本地运行商合作,完成网络设备的升级换代,大大提高网络带宽和速度;民营电视传播企业四达时代获得肯尼亚电视运营商牌照,开发当地观众喜爱的自办节目。这些企业还有一个共性特征,就是本地化水平都很高,《肯尼亚中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出,中资企业的总体本地化水平达到了87%。大部分中资企业的员工都是从本地招聘,经过专业培训后直接上岗,而中国员工在企业里所占份额十分小,一般集中在部分管理岗位。很多企业也把中国传统的“师徒制”引入到肯尼亚,在一些企业里,往往是一个中国师傅带着好几个黑人徒弟,让本地员工能够尽快掌握工作技能。
肯尼亚的MINISO
在国内的网络上,偶尔也会听到另一种声音,说我们在非洲的援建是“穷大方”,“面子工程”很多工程都是白白送给人家的,投入了很多钱却不能收回成本。根据这几个月来在肯尼亚的观察与了解,我可以说,有这样疑惑的国人可以放心了,并不是网民们表面简单想象的样子。很多人把蒙内铁路和我国70年代援建的坦赞铁路相依并论,但事实上有失偏颇。不同于70年代“白送”的坦赞铁路,蒙内铁路是要还款的。而且建成之后,中国拥有这条铁路十年的运营权。我们现在所乘坐的火车班次,就是由中国路桥所组建的专门运营公司来管理运行的。不仅仅国内有疑惑,肯尼亚同样存在质疑的声音。有声音认为铁路造价过高,肯尼亚政府无力偿还修建铁路的贷款。铁路的修建不一定能够达到每年GDP提升1.5%的预定目标,相反会给国家经济带来负担。听上去分析地也不无道理,但是联系起肯尼亚大的政治环境来看,就并不是那么简单了。
蒙内铁路列车
肯尼亚政治有着大部分非洲国家的通病,一旦进入选举季,整个社会便分裂为支持执政党与在野党两派而乱起来。像英国、美国双方竞选者也就是互相攻击诋毁,而在非洲就能升级成了“要武斗不要文斗”,轻则抗议示威,重则武装对峙。在实习中几乎隔几天就能在newsdesk里看到因为大选乱套的新闻,南非、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刚果金,南苏丹,几乎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一个选完下个乱。肯尼亚局势相对还是比较稳定,不至于恶化到那个程度。但是自选举开始,双方的互相攻讦就开始了。因为蒙内铁路的项目是在肯雅塔总统上一个任期签订的,搞这个民生工程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争取人民更多的信任与支持,为选举积累政治资本。而在竞选前后,为了打败肯雅塔胜出,反对派尽全力指责前任政府的失职之处。而作为肯雅塔政府的品牌工程,则自然成为反对派的众矢之的。
肯尼亚大选场景
最后的最后,再简要谈谈一个国人比较关心的问题,在非洲人又是如何看待中国人的。和当地人交道打的多了,我个人也有了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先把我的观点摆在这,就是绝不像我们在国内想象的那样,美好而单纯。当地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也比较复杂,当然主流都是好的,但是同时还是会存在一些消极的地方。
在蒙巴萨海滩的一个夜晚,无意间我们和餐厅的主厨聊了起来。主厨告诉我,在他看来,和非洲比中国是一个很发达的国家,各个方面都比肯尼亚先进。看着主厨对中国满脸的向往,我又“义务”向他普及了我们的“新四大发明”,小哥听完简直难以置信,是不是一个“Really”。因为担心主厨小哥听完会就此在他的意识中把我们从第三世界兄弟国家序列中划出去,我又把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等基本国情介绍给他。我说在中国的西部,也有村庄像这里一样贫困,现在正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摆脱贫困。这让主厨小哥更加震惊了,他说在他们的眼里,每个中国人都是很富有的。蒙巴萨主厨的话语代表了普通肯尼亚人对中国人的基本认知,也就是以这种认知为出发点,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针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蒙巴萨的夜晚
大部分人对于中国人是比较友好的,也很感谢中国人为他们援建的各种工程。在马赛马拉的营地里,餐厅的厨子变为我们煎蛋边热情地告诉我们这座营地是中国人帮助修建的;行驶在内罗毕市区,我们的司机也常常会指着建筑告诉我们“Chinesemadeit”。一次我和分台新媒体组的采编团队一起去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做报道,三个人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国际主义记者团队:来自英格兰的白人记者、肯尼亚人摄像,以及黄皮肤黑头发的策划兼翻译。当经过大学的安检时,安宝把我们拦了下来,并要检查我们的ID或者护照而我那天只带了一分复印件,看着安保严肃的神情,不由得紧张起来。当查完我的两个同伴轮到我时,安保却微笑着说“Wel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jj/6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