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胶,是大黄鱼的鱼胶,市面上极少看见,数量甚至比金钱繁鱼胶更加稀少。现今鱼胶市场上也有人将较小的安南胶(亦即双牙)称为“金龙胶”,这种叫法是一种误叫。大黄鱼的鱼胶,才是真正的金龙胶。对于老一辈鱼胶人来说,金龙胶就是我国野生大黄鱼的鱼胶,它承载了一段具有非凡意义的历惑史,它的名字也是不可被替代的。
/一、大黄鱼/
大黄鱼被誉为“国鱼”,曾是我国四大海洋渔业种类之首,学名(Pseudosciaenacrocea/Larimichthyscrocea),潮汕本地叫金龙,福建一带叫黄瓜鱼,浙江一带叫大黄花、大鲜、黄鱼等,是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的一种,属暖水性近海中下层鱼类。与小黄鱼、带鱼、乌贼并称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
大黄鱼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头大,口大,吻端钝圆,下颌稍长于上颌。尾柄细长,长度为高的3倍多。背鳍1个,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有1深凹,将背鳍分成2部分,棘部由8~9根鳍棘组成,鳍条31~34根。尾鳍尖长,楔形,体被较小栉鳞,侧线完全,侧线上鳞8~9行。体背部黄褐色,腹部金黄色,唇橘红色,背鳍暗灰色,其他各鳍黄色或灰黄色。鳔大,前端圆形,鳔侧具31~33对侧枝,每一侧枝具背、腹分支,腹分支的前、后两小支等长。最大体长可达75厘米,喜栖息于水深60米之内水域。
野生大黄鱼资源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的野生大黄鱼资源十分丰富,产量居四大海洋经济鱼类之首。在全国大黄鱼的产量中,以东海区大黄鱼产量为主,占总产量的90%以上。
捕捞大黄鱼的作业种类很多,群众渔业的围网类(机帆船对网、围缯、中小网等)、张网类(帆张网、大捕、定置张网等)是主要的作业形式。大黄鱼的捕按力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以木帆船为主。年以后,机帆船对网渔业兴起并发展成为捕捞大黄鱼的主要工具。
同时于年,一种叫敲罟的作业方式由潮汕、福建传到浙江一带,并最终给大黄鱼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敲罟作业就是几十条船一起敲竹板,让石首鱼头骨的两枚耳石产生共振,大鱼小鱼一起昏死,一网打尽,造成灭绝性捕捞。据统计,当年浙江仅温州地区敲罟作业就高达艚,大黄鱼年产量由常年的吨增长到近10万吨,增加了20倍。最致命的一击发生于年初春,浙江省组织了对机帆船前往大黄鱼的主要越冬场外海中央渔场围捕。这一年渔发面积大,群密度厚,舟山渔场的大黄鱼产量由10万吨猛增到16.81万吨。当年我国大黄鱼总捕捞产量为19.72万吨,创造了我国渔业史上大黄鱼产量的最高纪录。由于滥捕滥捞,其后产量逐年降低,到20世纪80年代初,野生大黄鱼资源已近枯竭,年仅有1.72万吨,到年,大黄鱼产量只有0.万吨。
此外,产卵地环境的变化也是大黄鱼销声匿迹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沿海城市的邻近水域、河口及港湾水域被不同程度地污染,农业广泛应用的有机农药各种废弃物和有害物进入东海,围海造田等海洋工程,对大黄鱼的近海产卵环境造成了影响,使得大黄鱼最终“逃之天天”。不过有报告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海区大黄鱼产量稍呈增加趋势。
20世纪50年代的舟山渔场
大黄鱼种群及分布
20世纪50-60年代的野生大黄鱼主要分布于中国黄海南部、东海以及南海。我国沿海的大黄鱼可分为3个地理种群,由北向南分别为岱衢族、闽一粤东族和硇洲族。其中,岱衢族包括江苏吕泗洋、浙江岱衢洋、猫头洋和洞头洋等4个群体以岱衢鱼群为代表,主要分布在黄海南部到东海中部(福建嵛山岛以北);闽一粤东族包括福建官井洋、厦门外海、广东南澳和汕尾外海等4个群体,以官井洋鱼群为代表,主要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北部(福建嵛山岛以南到珠江);硇洲族主要为广东硇洲近海鱼群,主要分布在珠江口以西到琼州海峡以东。
大黄鱼中,最有名的是东海“岱衢族”。“岱衢”是舟山群岛的岱山及衢山两岛间及其附近海域,这一带洋区还包括舟山海域大戢洋、黄大洋,以及象山海域大目洋、猫头洋等等。
大黄鱼洄游特性
大黄鱼有明显的越冬、生殖、索饵洄游的特性。大黄鱼越冬场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外海及东海中南部近岸水域。北部越冬的大黄鱼鱼群,春季随着水温的上升,鱼群开始从越冬场向沿岸作生殖洄游,分别进入江河口、海湾及岛屿间附近的浅水区产卵,但不达海州湾以北水域。鱼群求偶期间发出“咯咯”的声音,绵延数里,声若响雷,形成壮观的渔汛。
产卵后,鱼群分散于水深10~30米水域索饵,以小型鱼类、甲壳类及浮游动物为食。秋季随着沿岸水温的下降,鱼群逐渐南移或外游。秋末冬初,它们集体向外海进行越冬洄游,形成冬汛。产卵可多次重复进行,3龄可达性成熟,有春季生殖(春宗)和秋季生殖(秋宗)之分,黄海南部和东海以春季为主,生殖期为4~6月;南海以秋季为主,生殖期为9~10月。
大黄鱼保护区
在经过过度捕捞、大黄鱼资源近乎枯竭后,为了保护和恢复我国大黄鱼资源,年福建省设立了“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官井洋是我国著名的内湾型大黄鱼产卵场和大黄鱼幼鱼索饵生长育肥场。在大黄鱼种群旺盛的年代,第一地理种群“岱衢族”大黄鱼从黄海南部洄游到闽江口外以北的闽东渔场,包括了三沙湾的官井洋和东引列岛的大黄鱼产卵场。三沙湾内有淡水注入,海水淡水交汇混合,潮流湍急,水色混浊,浮游生物丰富,大黄鱼幼鱼食料生物充足,形成了大黄鱼产卵及其幼鱼索饵生长的优良场所。
丰收的大黄鱼
本来,官井洋是内湾性渔场,大围缯、拖网和敲罟作业都无法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大黄鱼种群起到保护作用。然而,在20世纪50-60年代,闽东和浙江渔场盲目发展敲罟作业,大黄鱼当年的越冬群体渔获量越多,翌年春夏季进入官井洋产卵的群体数量就越少。因此,尽管经过多年的保护,官井洋大黄鱼资源仍难以恢复。
根据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张其永等人的研究报告《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的兴衰演变及其修复对策》中称,三沙湾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鱼卵量急剧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进入官井洋的产卵群体数量稀少,已不能形成大黄鱼产卵渔汛期。其次是官井洋内大范围和高密度的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和吊养设施(养殖鲍鱼、刺参等)阻挡了海水的正常交换,减缓了潮流速度,使得大黄鱼雌、雄亲鱼无法得到流水刺激鳔肌的振动而不能发出咯咯、咕咕犹如水沸腾声的共鸣,阻碍了雌雄鱼的交配生殖行为。而且传统的海水养殖网箱的网衣深度,也大大占据了大黄鱼产卵活动的空间,严重破坏了大黄鱼正常的产卵条件。报告还称,如果再不想方设法修复大黄鱼资源,大黄鱼势必演变为濒危物种。
其实,从年开始,舟山市每年六七月份都会进行大黄鱼的增殖放流。一般来说,大黄鱼第一年能长到七八两,两三年后可至两三斤,之后生长速减慢。长到四五斤的大黄鱼,估计需要五六年以上。近六七年间,偶有捕获三四斤重以上的野生大黄鱼,最重的达七斤,说明多年的海洋资源保护措施正在产生效果,这些野生大黄鱼也极有可能是由放流的鱼苗长大而成的。
大黄鱼养殖业
我国水产科技人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利用尚存的野生大黄鱼资源开展了大黄鱼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年大黄鱼人工育苗成功,年始批量育苗,商品鱼养殖从年开始不断扩大规模,产量逐年增加。养殖省份从福建开始,并向浙江、广东、海南等省辐射。到年,大黄鱼成为我国独有的养殖鱼类,并带动了我国海水鱼网箱养殖业的发展。福建省是养殖大黄鱼的主产区,主要集中在宁德市。据统计,年全国大黄鱼产量13万多吨其中福建省产量11万多吨,主要消费市场是国内、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但是,考虑到养殖成本、自然灾害以及鱼病损失等因素,养殖的大黄鱼一般在克以内,不会太大。
/二、大黄鱼的传统饮食文化/
大黄鱼作为我国传统的高档海鱼,深受人们喜爱,堪称“国鱼”,拥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唐·陆广微《吴地记》记载:吴王阖阊十年,即公元前年,吴王阖闾和东夷交战于东海沙洲,断粮的吴军依靠捕获海中美味的大黄鱼充饥填饱肚子,士气大振,举打败夷人。人们感悟大黄鱼耐饥增神之效远胜于蔬菜瓜果,海里的大黄鱼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于是我国的东海开始捕捞大黄鱼,大黄鱼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佳肴美味。明清时期黄鱼还成为沿海地区特产岁贡,苏、浙沿海渔户需向礼部进贡黄鱼以供荐寝庙。
古代所称石首鱼,其实包括大黄鱼和小黄鱼,但更多是指大黄鱼。农历四五月间是大黄鱼的主要汛期,此时的黄鱼身体肥美,鳞色金黄,发育达到顶点,最具食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写道:“石首鱼出水能鸣,每岁四月来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流取之。泼以淡水,皆圉圉无力。初水来者甚佳,二水、三水来者,鱼渐小而味渐减矣。”石首鱼,每年的四月来自海洋,绵延数里长,鱼来时声音有如雷鸣。渔民用竹筒探到水下,听到它们的声音后就下网捕捞。向鱼的身上泼些淡水,鱼就会浑身无力了。第一次来的鱼味道最好,第二、三次来的鱼就慢慢变小,味道也没有以前鲜美了。明朝的王廷藩有《蛇蟠洋诗:“千山紫菜万山苔,叶叶轻帆四面开。清夜船头声聒耳,成群石首溯潮来说的就是春夏时节,黄鱼成群溯潮而上,深夜咕咕的鱼叫声吵得人睡不着。台州玉环也有《黄鱼谣》:“春雨贵如油,谷雨在春后。点滴启渔汛,鱼对赶潮流……过了桃花汛,黄鱼叫咕咕。”每逢渔汛,到处听得到大黄鱼产卵时发出“咕咕咕”的叫声。黄鱼上市,时值淡紫色的楝树花开,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杂兴》中记载“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豚上,楝子开花石首来。”一年中,大黄鱼的汛期当然不只农历的四、五月,它们每年进行洄游迁徙,形成多个大黄鱼渔汛。八月的大黄鱼被称为桂花石首,明朝屠本在《闽中海错疏》中云:“八月出者名桂花石首,腊月出者为雪亮。”
野生大黄鱼的美味,是有着入口即化的极致口感,让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陶醉。清朝王莳蕙曾经留下了“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的诗句。清代诗人邵嗣贤在《黄鱼》一诗写道:“四月石首鱼,出水如黄金。烹鱼盘餐美,东南第一琛。”渔诗曰“麦陇风来绿色匀,争夸石鱼闪银鳞。纵然鯉脍烹调美,不及斯鱼隽味真。”黄鱼自古就是招待客人的珍馐美味,明代吴孺子“且是主人能好客,黄鱼白饭早过门”,明朝的何其渔也写过“探囊恰好供归客,买得黄鱼并杏花”的诗句。大黄鱼的做法很多,宋代《梦粱录》记载了大黄鱼的多种菜色,有酒蒸石首、石首玉叶羹、石首桐皮、石首鲤鱼、石首鳝生、石首鲤鱼兜子、冻石首等等。宋《开宝本草》云:“黄鱼和莼菜作羹,开胃益气。”明代的《宋氏养生部》里记载的是拿黄鱼做生鱼片。清初的烹饪书《汪拂云抄本》里记载:“黄鱼,治净,切小段,用甜白酒煮,略加酱油、胡椒、葱花最鲜美。”袁枚在《随园食单》也有记载:“黄鱼切小块,酱油郁一个时辰,沥干入锅爆炒,两面黄,加金华豆一茶杯、甜酒一碗、秋油一小杯同滚。候其干色红,加糖,加瓜姜收起……又一法:将黄鱼拆碎,入鸡汤作羹,微用甜酱水芡粉收起之亦佳……”
关于吃大黄鱼,江浙一带还有流传着“五月五,买条黄鱼过端午”的习俗。在江南人的传统中,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鱔、大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月浦志》中说:(端午节)争市石首鱼烹食,俗称‘黄鱼”,虽贫家不废。《吴郡志中这样记载:“(黄鱼)为江海鱼中之冠。夏初则至,吴人甚珍之。以楝花时为候谚曰:‘楝子花开石首来,笥中被絮舞三台。’言典卖冬具以买鱼也。”当了冬衣也要买大黄鱼吃,力证《月浦志》记载的“虽贫家不废”。清代吴家均写下了“斜阳渡口人喧处,争买黄姑石首鱼”的诗句。也有人说,上海人端午节时吃黄鱼是为了尝鲜。明《菽园杂记·卷十三》等记载,每年四、五月间,大量石首鱼聚集于此,渔人捕捉“以供时鲜。上海人认为端午前的大黄鱼肉头松,不甚上口,而端午后变得结实,吃口好。当年的上海人还别出心裁,以“白绵虾配大黄鱼”吃,称是“尝新会”上的“黄白配”。过去在渔村,凡订婚或女婿上岳父母家拜年,都要提两条大黄鱼以示诚意。
时至今天,大黄鱼仍然是江浙一带市民情有独钟的一道美味。鼎鼎有名的“黄鱼宴”,其食材就是野生的大黄鱼。有人说广州菜是“无鸡不成席”,潮州菜是“无海鲜不成宴”,江浙一带则是“没有黄鱼不成宴”,野生大黄鱼一直牢牢占据着当地市民逢年过节、婚宴酒席、宴请宾朋的霸主地位。现今的大黄鱼菜式也很多,如舟山传统渔家菜“咸菜黄鱼”,亦即现今被列入《舟山海鲜菜肴》十大菜名之一的“雪菜大汤黄鱼”。温岭的长屿黄鱼也相当出名,有道是“新河鲻鱼石粘蛇,长屿黄鱼豆子芽”,在温岭这“四大名菜”中,长屿黄鱼是头牌。“松鼠黄鱼”则是北京一道传统名菜,梁实秋曾在《雅舍谈吃》的《黄鱼》篇,写下了“馆子里做黄鱼最令我难忘的是北平前门外杨梅竹斜街春华楼所做的松鼠黄鱼”的感叹(春华楼是清末京城八大楼中唯一经营江浙菜的饭庄)。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大黄鱼从当初的“资源丰富”,到现在的“枯竭衰败”野生大黄鱼资源早已变得十分稀少。渔谚曾云“黄鱼条条象金砖”(旧旧时将十两根的金条称作大黄鱼),现在1斤重的野生大黄鱼超过千元,2、3斤以上的动辄要几千、上万,更大些的要价好几万,如今的大黄鱼真的可以与黄金媲美了。
/三、金龙胶/
金龙胶,是大黄鱼的鱼胶,由于非常稀少,很多人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甚至都没有亲眼看见过。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较为常见,所以一些老辈人会有一点印象。如今,野生金龙胶在潮汕一带非常罕见,甚至比本港小须金钱鳘鱼胶还更难以看见其“真身”,一方面由于野生大黄鱼近几十年来资源早已枯竭,另一方面,因浙江带对大黄鱼十分崇尚,偶有捕获野生大黄鱼,都被这一带的人们争相高价购买,其鱼鳔自然也作为珍品收入囊中,因此潮汕本地甚少看见野生金龙胶。大约在-年期间,福建东山岛那里的金龙胶数量还是颇多的。大黄鱼的体型并不大,所以大一点的金龙胶也不过一两左右,价格6元一斤(当时的工资一个月约二十来元)。然而,第二年的东山岛,在市面上几乎再也没有见到金龙胶,可见当时野生大黄鱼消失之迅速。
我国现在的大黄鱼养殖量非常大,但养殖的金龙胶也很少出现在潮汕市场,其鱼鳔一般会被加工成为明胶,当然也会晒干制成养殖金龙胶,主要销往山东等地区。
金龙胶与白花胶较为形似,具出水洞。而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大黄鱼鳔大,呈胡萝卜形,前端圆形,鳔侧具31~33对侧枝,每一侧枝具背、腹分支,腹分支的前后两小支等长。
/四、黄鱼鲞/
浙江一带将食物腌渍后晒干或风干,达到脱水状态后可以令保存期限延长,即为“鱼鲞”,如广东地区的咸鱼或者鱼干。关于“鲞”字的来历,据东汉《吴地记》载吴王入海驱逐夷人,时遇大风浪,粮绝,王祈祷上天,乃见金色鱼来,吴军取与众臣思烹鱼之法,所司云:暴干矣!索食,甚美,因书美下一鱼字“鲞”。我国沿海地区人民以鲞入馔,由来已久。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今杭州)鲞铺不下家,其中,当然以黄鱼鲞最负盛名。《定海县志》(定海母,属今舟山地区)记载:康熙年间,每年四、八月,沿海诸郡渔船毕集于此,有渔船数千,人数十万,停泊晒鲞殆无虚地。元大德《昌国州图志》“渔盐条目”中记载:“盖附海这民,岁造鱼鲞之曝干曰白鲞,膘可胶弓”。黄鱼腌渍、暴晒后即可制作成黄鱼鲞。在众多鱼鲞中,以黄鱼鲞最为味美。白鲞是不加盐腌直接晒干的黄鱼鲞。宋代罗愿《尔雅翼》说:诸鱼薨干皆为鲞,其美不及石首,故独专称。以白者为佳,故曰“白鲞”。
白鲞中,以温岭松门的白鲞最为出名,“其色灰白,品质滋味,尤胜于常鲞《嘉庆太平县志》卷之二载:“其货行远方曰松鲞,其鱼名黄花鱼,又名金鳞,首有二石,又曰石首。春月生子,声如群蛙,渔人以竹筒测听,知其头向上,用网两头收合;若头向下,即皆从水底逸去。四时皆有,春、夏用网,秋、冬用钓,总以三伏内晒者为上。他处即有,不及松门之美,其水性异也。”松门白鲞以三伏天曝晒而成者为最佳。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也提及松门白鲞:“台鲞好丑不出台州松门者为佳,肉软而鲜肥。生时拆之,便可当作小菜,不必煮食也;用鲜肉同煨,须肉烂时放鲞;否则,鲞消化不见矣,冻之即为鲞冻。绍兴人法也。”
我国自古代起就有记载黄鱼鲞(石首鱼鲞)的功效。李时珍曰:“鲞能养人,人恒想之,故字从养。”同时也记载了鲞的功效:“炙食,能消瓜成水,治暴下痢,及卒腹胀。”《本草汇言》、《随息居饮食谱》等多部古籍都对黄鱼鲞有所记载,一致认为其有“消宿食、理肠胃、开胃益气”等功效(见本书前面的章节)。
以前大黄鱼多,吃不完就制成“黄鱼鲞”,野生鱼的味道当然鲜美。现在,野生大黄鱼珍贵稀有,贵如黄金,自然没有人再拿来做黄鱼鲞,取而代之是养殖的大黄鱼。养殖的大黄鱼价格虽不贵,但口味较之野生大黄鱼相去甚远,制成的“黄鱼鲞”当然也有较大的风味差异了。
大黄鱼
/五、大黄鱼与小黄鱼/
说到大黄鱼,不得不提的是同为四大经济鱼类的小黄鱼。小黄鱼又称小鲜、小黄瓜,潮油叫红口,外形与大黄鱼相似,同为黄鱼属,但为不同种。
小黄鱼体长短于大黄鱼,一般为15~25厘米,体重约~克,体长最长为40厘米。而大黄鱼一般能长到40~50厘米,最大个体长达厘米,体重38千克。
在潮汕一带的菜市场里,有两种黄花鱼最为常见、也最出名,而且味道最为鲜甜,那就是红花桃和红口了。红花桃体型较小,外形上最容易辨认,头大而圆钝,也属石首鱼科鱼类,学名棘头梅童鱼,只有野生、没有养殖,价格很贵,大者(20厘米)可达到斤价两三百元。野生红口也不便宜,贵的可达几十元、一百多元。除此之外,还有养殖的大黄鱼,头圆、嘴小、肚皮圆滚滚,普通人一看也知是一副“养殖的样子”,在网箱如此有限的空间里,吃得多、游动少,口味当然比野生的红花桃和红口差远了。
在我们称之为“红口”的那些鱼当中,价格约在十几元至二十几元的,其实有些是养殖大黄鱼的幼体。大黄鱼与小黄鱼长得非常相像,因此普通人也难以分辨。
小黄鱼
大黄鱼与小黄鱼的主要区别是:
1.大黄鱼的鳞片较小,背鳍起点与侧线间有8~9个鳞片;而小黄鱼的鳞片较大,背鳍起点与侧线间只有5-6个鳞片。
2.大黄鱼的尾柄较长,其长度为高度的3倍余,而小黄鱼仅为2倍多。
3.大黄鱼的下颌长于上颌、口闭时较圆;而小黄鱼上、下颌等长、口闭时较尖。
4.大黄鱼臀鳍第二鳍棘等于或大于眼径,而小黄鱼小于眼径;大黄鱼颏孔4个不明显,而小黄鱼具6个小孔。
梅童鱼
/六、敲罟作业/
说到敲署作业,人们已经把它和过度捕捞以及野生大黄鱼的资源枯竭问题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现在老一辈人提起野生大黄鱼的绝迹问题,都说是敲罟作业造的孽。
敲署作业,是广东潮汕地区发明的一种利用声学原理的传统渔法。据记载,最迟在明嘉靖年间(-)便已经产生。敲罟是一种大型的集体性渔业,每个组合称为“艚”,有罟公罟母(即大船)两只,配罟仔小渔船30余只,人协同作业。其中,小船一般各载三人,1人负责摇橹,2人执棒敲击;另有8艘小船各入4或5人,他们除了敲击外,还要对旁边几艘小船行驶的快慢疏密等进行指挥,以及在合网时承担拉起拖头石的任务;大船(罟公罟母)负责指挥和收放网。抵达渔场后,渔民开始寻找鱼群,他们用耳朵贴着船舷、船板或舵杆顶端探听大黄鱼的叫声,或用一根长约两三米的竹听筒插入船舷边水中,用耳朵接触竹筒的另一端听大黄鱼的叫声,以此来判断鱼群的大小与远近。一旦发现有鱼群,众多小船围成一个大圆圈,圆圈直径有多米。
罟公罟母通过旗语和吹号,指挥小船包围鱼群,渔民们于是用木棒不断地敲击船梆或竹筒来驱赶鱼群,感应到强声波震荡的黄鱼拼命地向无声波震荡的方向(即小船前进的方向)流窜。当中心直径缩小到米左右时,几艘小船慢慢靠向左右两边,罟公署母逆流放下了部分渔网并进行最后口袋式的包围。随着敲击的声波越来越响亮持导久,黄鱼脑中的耳石与之产生共振,大小黄鱼最终不堪刺激而昏死,翻肚朝天浮在海面。随着包围圈的越来越小,大船将多米长的渔网又成圆形放下,再经过猛烈敲击一段时间后,其中的8艘小船开始拉起拖头石,两艘大船最后用大网将大黄鱼捞起。
敲署的方式对脑中长有耳石的石首鱼类甚是有效,可谓一网打尽,大小聚歼,赶尽杀绝,而且成本低、效率高。大黄鱼的过度捕捞就是起于年开始的敲罟作业。
年3月,两位来自汕头的技术员被聘请到福建东山县、诏安县传授敲罟技术。次年,福建省水产局将敲罟渔法作为“一种近海的先进作业”在全省推广。年6月,福建惠安县的两艘渔船来到浙江平阳县石坪乡(今苍南县)开展敲罟作业,获得高产。同年夏天,福建和广东的敲罟渔船在玉环坎门花岩礁岙口停靠,并在附近海域撒网敲罟作业,一般日产黄鱼几百担,有的甚至高达上千担。消息传开后,当地渔民纷纷效仿,并自行组织南下学习取经,同时聘请南下渔民介绍敲署生产操作的全过程—敲罟、包围、放网、起网等技术与经验,深入渔场,随船实习观摩回来后就在花岩礁村操场上演练。不久,利用旧工具在坎门、大麦屿、楚门、栈台等地共发展敲置作业17艚,其中坎门有一敲罟队一艚网就捕捞黄鱼担。
年,浙江仅温州地区敲署作业就高达艚,大黄鱼年产量由常年的吨增长到近10万吨,增加了20倍。大黄鱼连连丰收,数量多、价格低,难怪沿海地区人们“顿顿食黄鱼”。
年4月22日颁布的《浙江省海洋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暂行条例(草案)明确提出禁止敲罟作业。当时的群众可谓“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因此敲罟之风很快得到制止。第一次敲罟之风从年下半年始至年上半年基本消失,历时两年。年,我国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天灾人祸,粮食极度短缺,不少地方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许多群众冒着坐牢之险,重新搞起了敲署作业。敲罟作业使大黄鱼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和百姓人家,暂时缓解了城乡食品紧缺的局面。年3月,国务院下达了《关于禁止敲罟的命令》,将敲罟作业作为“一种有害渔法”加以禁止。沿海省、地、县各级均予以高度重视,对坚持敲罟、屡教不改者进行了严办。从年下半年至年上半年,历时3年的第二次敲罟之风才彻底平息。然而文革期间,第三次敲罟之风在沿海一些地方又偷偷复燃。年,国务院二次发布禁止使用敲罟作业的通告。然而,由于生活所迫以及利益的驱动下,沿海多个地方“屡禁不止”。年,浙江省还组织了大型围捕,当年创下了我国大黄鱼产量的最高纪录19.7万吨。第三次敲罟之风直到年才基本上得以全面平息。
经过这3次敲罟之风,高龄大黄鱼基本消失,沿岸大黄鱼产卵群体也受到严重破坏,造成灭绝性捕捞。然而,敲罟作业对付的绝不仅仅是大黄鱼一种,与此同时在相同海域同属石首鱼科的黄唇鱼、赤嘴鳘鱼也相继遭难。黄唇鱼和赤嘴鳖鱼野生资源也基本在20世纪80年代销声匿迹。庆幸的是,敲罟作业在未广泛传播至北方区(黄海北部、渤海)时被全面禁止,小黄鱼资源才能得到一定的保护。
年汕头水产部门在广澳和南澳封掉最后一艚渔网后,在潮汕地区延续了多年的罟艚最终成为了历史。由于敲罟作业是潮汕地区发明的,大黄鱼绝迹的命运似乎和潮汕大地联接了起来。
潮汕美食家张新民先生年在《深圳特区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敲罟新说》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种被后世认为是造成野生大黄鱼绝迹的“终极渔法却能够在发源地潮汕流传几百年而相安无事呢?文章中称,根据《澄海县志》,敲罟作业在明嘉靖年间始创于饶平县大埕乡,之后陆续传入南澳、澄海、潮阳和惠来各县。《澄海县志》对敲罟作业还有记载:第一,敲罟只在春夏间进行;第二,敲罟是置民(水上人家)采用的捕捞方式。旧时潮汕地区虽然海边各县均有敲罟,但范围较小,如潮阳全县只是达濠的东湖村和广澳村有罟艚,而且多在春汛进行,置民人数不多而且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对资源的破坏不算严重。这就是为什么敲罟作业在潮汕地区延续了年而与大黄鱼相安无事的原因。敲罟作业传入福建和浙江地区后,作业人数大幅度增加,以及机动渔船的不断发展,使得捕捞能力大大增强,而且人们对自然资源不加节制的、贪婪的、近乎掠夺式的开发,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严重的后果。敲罟作业当然也成为了一种“有害渔法”。
/七、从大黄鱼的兴衰演变看/
/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问题/
20世纪中期,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相当富饶。-年抗日战争时期、以及-年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沿海渔业实际上长期处于休渔状态,为海洋鱼类资源的休养生息创造了条件。然而,仅仅二三十年,作为我国“四大经济鱼类”之首的大黄鱼,就已经开始销声匿迹。
大黄鱼的“灭顶之灾”并不是个案。紧接着,我国珍贵的黄唇鱼、赤嘴鳘鱼等也相继濒临灭绝……20世纪80年代开始,还没有等国内的渔业专家们反应过来,个个的渔汛纷纷消失。年代,四大渔产占所有渔获物的63.7%,年代下降到47.4%,年代下降到18.8%,仅剩年幼的带鱼和小黄鱼。优质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真鲷、牙鲆等资源严重衰退,那些曾经分布在沿岸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如尖吻鲈、海鲶和鯛类等也在后来的渔获物中很少见到。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几近枯竭,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总说市场上本港金钱鳘鱼胶、赤嘴鳘鱼胶等几乎绝迹的原因。
李尚勇在《人口困局》中提到,国内的专家们几乎都有共同的认识,有两大原因造成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全面枯竭,一是过度捕捞,二是严重污染。后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近海渔业资源产生恶劣影响,前者的影响比后者要早10至20年。
过度捕捞
引用《人口困局》以及相关的资料,我们平时常说的“过度捕捞”,实际上可以归结为3方面的内容:
(1)我国总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海产品需求快速增加
年,我国的总人口是5.5亿。到年时,总人口是11亿多,整整翻了一倍。海产品的需求随着我国总人口的迅速增长而快速增加,进而引发了过度捕捞。
年5月,舟山野生大黄鱼拍卖会
(2)我国海洋渔业人口的增加,对海洋资源造成巨大压力
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无形中导致从事海洋捕捞的人员数量大大增加。同时在捕捞旺季,一些内地省份的人们也加入海洋捕捞行业,对海洋渔业资源造成巨大压力。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渔民的捕捞设备越来越先进,捕捞方式越来越高效
20世纪50年代,渔业以小型木帆船、摇橹撒网、手工作业为主;60年代机动渔船兴起,拖网渔业产生;70年代,开始使用大型钢质渔船以及渔探仪;80年代起很多渔轮都装备了GPS、超声波探鱼仪、雷达等先进的现代助渔导航仪器。随着科技的发展,渔民的捕捞设备越来越先进,捕捞方式越来越高效,导致捕捞量越来越大。连渔政局的官员都坦承:“我们的捕捞能力太强了,渔船太多,功率太大,网具的规模越来越大,网目又太小,什么鱼都能捕光。”
这三方面原因导致捕捞能力和捕捞强度均大大加强。20世纪70-80年代,捞能力已经大大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导致一个个渔汛纷纷消失;90年代,中国变成全球首屈一指的渔业大国,近海渔业资源却面临枯竭!渔业专家说,中国近海海底“每年都要被底拖网打扫许多遍,变成空荡荡的海底荒漠,所有海洋生物都被一网打尽”。
一条60厘米、4.1斤重的“鱼王”拍出2.98万元的高价
严重污染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1)海岸沿线污染物直排入海
我国大陆的海岸线绵亘曲折,总长度1.8万公里,它接纳了来
口自海岸沿线和入海河流的绝大部分污水及其他污染物,成为了个巨大的“污水桶”。年,根据国家海洋局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当年近海接纳的沿海地区直接排海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达多亿吨,年增长率约为5%。
(2)入海河流污染物数量巨大
中国海岸带有大小入海河流1余条,携带的入海污染物总量一直居高不下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长江口、珠江口、杭州湾以及部分大中城市等近岸水域。
(3)大规模海水养殖加重海洋污染
由于我国近海资源日益枯竭,沿海地区便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而大规模的海水养殖,必然造成其周围海域有诸如养殖鱼虾类等的大量排泄物以及饵料和药物的高残留,进一步加重了海洋的污染程度。
严重的水污染对于海洋渔业资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近岸海域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底栖动物生物量大大减少,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入海河口是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区域,是许多重要海洋经济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栖息地,由于河口产卵场的严重退化所以我们再也找不到洄游产卵的大黄鱼、黄唇鱼、赤嘴鳘鱼等鱼类了。
始于-年代的过度捕捞,以及始于-年代的严重污染,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很快走向全面枯竭。现在,我国近海已多年没有渔汛,昔日的四大渔场(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名存实亡。
有关报告称,年,我国海洋捕捞产量仅有90.44万吨,然而自年以来,海洋捕捞年产量一直维持在年的10倍以上,、年的峰值产量分别为.46和.59万吨。从数据上看,这些年仍然持续高产,似乎资源并未枯竭。但其实年代末的渔获率大致只有年代初的1/6~1/5,而且绝大多数是年龄不满1周岁的幼鱼,若扣除幼鱼中明显未达到食用规格的部分,则渔获物中可食用部分仅占总渔获量的40%。在21世纪的头10年,渔获物中约有2/3为低值小杂鱼,这些不能食用的小杂鱼被做成“鱼粉”,充当鱼类养殖饲料。这些就是20世纪90年代近海渔业资源几近枯竭之后“竭泽而渔”、仍然高产量背后的真实数据。
资源枯竭的后果
沿海渔民成了海洋渔业资源枯竭的直接受害人。10年、20年过去了,近海河口无鱼可捕,渔民被迫变卖小马力船,购入大马力船驶离河口捕鱼。然而,即使在远海,也没有多少鱼可捕。年7月,海南有关部门利用近海休渔期,组织了最大规模的远海捕鱼船队,去南沙群岛(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附近海域)捕捞作业。该船队由30艘渔船组成,作业时间18天,总航程超过海里。但是船队回港后说这次捕捞没有抓到鱼……
在广东台山,捕鱼业流传着一个“法则”,即只有20%的渔船赚钱,另外20%渔船保本,高达60%的渔船亏损经营。在浙江,渔船亏损面甚至高达70%,在海南,能赚点钱的只有30%左右,40%的会亏损。
人类昔日对资源的索取无度,最后都反作用在他们的后代身上。随着渔业资源的日益匮乏,渔业生产成本增加,渔民的生存空间缩小,直接导致渔业经营亏损。所以,人类应该合理地、有节制地对资源进行开发,让资源保持有再生可持续能力,这样才能保护资源,同时也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
—THEEND—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ly/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