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强和他的学生们
张文强,一名在肯尼亚支教的汉语教师。
在他支教的城市基苏木,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为兄弟,看成是自己的家人。在距离三百多公里以外的首都内罗毕,张文强也是大名鼎鼎。
张老师在基苏木都做了什么?当地人又为何会对他如此的爱戴呢?这一切要从五年前开始说起。
看到张文强后向他飞奔的孩子们
年,四十二岁的张文强参加了国家汉办组织的对外汉语教师考试,不久后他便得到通知,被询问是否愿意前往遥远的非洲支教。当他把这个消息告知家人后,家人都觉得非洲生活条件艰苦,安全形势又差,不赞同张文强去非洲。但是怀揣着对汉语教学事业的热爱以及对神秘的非洲大陆的憧憬,他最后还是毅然地决定前往基苏木,这座陌生的非洲城市。
张文强曾支教过的学校教室
据张文强回忆,他初到自己位于基苏木东选区的住处时,那里的“家”让他感觉真是一夜回到了解放前:对方提供的是一间不足十平米的老旧砖房,进了家门便等于上了床,锈迹斑斑的铁皮糊顶,都能看到顺着顶棚漏处投射下来的一束束阳光。对于屋里的环境,他打趣地说:野猫房上走,老鼠常来逛,壁虎多做客,蚂蚁搬家忙,蜘蛛爱结网,水电总无常。此情此景,他说他在那个时候最想念的就是自己的家人。
张文强在他的家门口
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是张文强说他从来没打过退堂鼓。居住条件的简陋,仅仅是他来到基苏木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挑战。
张文强的学生为他表演乐器
语言是张文强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即使他是一名有着18年教学经验的中学英语老师,但在非洲,当地人说的既不是英式英语也不是美式英语,而是口音独特的非洲英语,为了和他们打成一片,张文强在到这里的第二天就开始主动和当地人唠家常,并学习肯尼亚人的母语斯瓦西里语,很快地解决了语言问题。
透过张文强支教的学校向外望
基苏木虽然是肯尼亚的第三大城市,但是它的经济发展依然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也并不完善。交通是张文强面临的第三个难题。他回忆说,当时去给学生上课,他只能和当地人挤小客车,而且经常的状况是头在车窗外,身子在车里挤着。基苏木东选区的几十所小学,大多建在偏远的地方,去给学生上课,少则坐上几里路,多则要坐几十里。到雨季时,大多数时间,更是“有去无回”。
雨季赶往支教小学被困在水中
另外,当地的学校建设也是异常简陋。校舍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没有通电,他从汉办带来的多媒体包只能暂时封存。而且,学校的教室基本上也都是泥抹棍插,墙壁上到处是破洞,摇摇欲坠。更甚者,有的学校甚至连这样的教室都没有,整个班的学生要在户外的大树下上课,校长和老师们的办公场所也都全是露天的。
张文强老师支教的一所小学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张文强坚持每周去一所小学执教。他在任期的前两年走遍了基苏木东选区大大小小的47所小学,接受过他汉语课程的学生人数超过了一万人次。
被张老师的中文课所吸引的孩子们
两年后,张文强任期已满。但是当见到他带来的良好教学效果和在当地得到的超高人气后,基苏木东选区议员说什么也不肯让他回国。出于对当地人的深厚感情,张文强也决定继续留任。
支教学校的露天办公室
也正是打那时起,张文强结束了游击式的生活,他被议员指定派往基博斯中学教学。这所四学年制的学校拥有两百名学生,位于城乡的结合部。议员还专门给他配了辆摩托车,他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交通工具”,张文强的生活条件慢慢得到了改善,他在教学方面也逐渐地摸到了门道。
张文强老师课上的孩子们
在基博斯中学,张文强的汉语课总是能出奇地吸引到学生们的注意力,当他上课的时候,在挤满了学生的教室外,还经常会发现一些小家伙儿爬在树上朝教室内张望。他的课程不仅仅局限于汉语教学,他从网上自学了中国武术、传统舞蹈,并将这些结合在一起传授给学生,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学校校长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张文强的汉语课
工作之余,张文强也频繁参与基苏木东选区的各种社区活动、慈善捐赠,他走访慰问过老人、孤儿,也曾扶贫助困。摄影是他的一大爱好,在基苏木的五年间,他为不同的人群拍摄过不少照片,包括他的学生、演员、模特、渔民,甚至是给他修过自行车的师傅。而且,每次拍好的照片他都会冲洗出来送给本人。
功夫扇表演
张文强(中)教授当地演员太极拳
认真的工作和热情的性格让他完全地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如今,走在基苏木的城区、郊外,只要你是中国人,碰到了当地的孩子们,他们会用一个甜美的微笑和“你好!中国人!”这样的词语来跟你打招呼。这时,张文强也会自豪地对人说,这些都是我曾经教过的学生。
张文强(中)和他的学生们
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准备去上汉语课
现在任期又满,在基苏木生活了五年的张文强临行前依然充满不舍,他心里挂念着那群喜爱汉语、喜欢张老师的孩子们。也正是在那里,他种下了一棵小树,他希望基苏木的孩子们会像那棵小树一样长成参天大树。
(本文来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ly/6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