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学时都学过,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是一样的,都是由碳原子构成,分解之后他们的组成物质是一样的,但是很显然他们最终所形成的现象是不能够相提并论的。所以,单从物质的组成来看最终的现象,是不正确的。
而现在,西方所谓的营养学,把白粥分解之后,得出了一个所谓的营养含量表,然后显示营养成分确实比较低。他们只会看到分解后的现象,看不到物质背后复杂的现象。这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不到整体观念的机械思维模式,在中医看来真的就是低级的猿猴学问。
粥在我国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可谓渊源流长。自古就有将粥喻作“滋生育神丹”、“滋养胃气妙品”、“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唐代令狐德棻主编的《周书》中有“皇帝始,烹谷为粥”(意思是相传从皇帝开始,最早是蒸谷,形成了粥)的记载,这是关于粥的最早的记载。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谓粥可实五脏六腑之气,且能逐热,一饮汗尽,二饮热去,三饮病已。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大文豪、美食家苏东坡在食粥后写下了“深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形容粥味美,使人身心颠倒)的著名诗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能延年益寿,曾作《粥食》诗一首,脍炙人口的“只将食粥致神仙”(只把吃的粥送的神仙就可以了,意指粥品味极高)的诗句。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有极细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意思是每日食粥一大碗,空腹时胃较虚,粥极细腻,与肠胃相宜,调理饮食的好办法。)可见,粥与中国人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稠粘绵密,相濡以沫;粥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喝粥对人体的好处:
粥熬好后,上面浮着一层细腻、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质,中医里叫做“米油”,俗称粥油。很多人对它不以为然,其实,它具有很强的滋补作用,可以和参汤媲美。通常所说的粥油是由小米或大米熬粥后所得的。中医认为,小米和大米味甘性平,都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二者用来熬粥后,很大一部分营养进入汤中,其中尤以粥油中最为丰富,是米汤的精华,滋补力之强,丝毫不亚于人参、熟地等名贵的药材。清代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清代医学家王孟英在他的《随息居饮食谱》中则认为“米油可代参汤”,因为它和人参一样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中医有“年过半百而阴气自半”的说法,意思是说老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肾精不足的问题,如果常喝粥油,可以起到补益肾精、益寿延年的效果;产妇、患有慢性胃肠炎的人经常会感到元气不足,喝粥油能补益元气、增长体力,促进身体早日康复。喝粥油的时候最好空腹,再加入少量食盐,可起到引“药”入肾经的作用,以增强粥油补肾益精的功效。据《紫林单方》记载,这种吃法还对患有性功能障碍的男性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此外,婴幼儿在开始添加辅食时,粥油也是不错的选择。《红楼梦》里宝钗曾经介绍过她的养身补品:“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吊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滋阴补气的。”可见,用粥养颜是很有些道理的。而养颜粥中又以燕窝为上品,古为八珍之一,可谓是所有爱美女性的口服护肤品。
为什么谷物,也就是植物的种子,中医认为有营养呢。因为只有气,才能生气。植物的种子,他以后要长成一棵大树大草的,可见里面蕴藏着无尽的生机之气。吃了谷物,消化掉他们的生机之气,然后你才能得气,气血才能足。你按照西方营养学的那套来饮食的话,下场会是这样的:气虚,血虚。如果吃多了冷食和水果,那么还会痰饮体质。如果吃多了肉,那么你还会体毛粗壮,毛孔粗大,胃气上逆口腔异味,腋臭等。满脸痘痘,还会贫血。如果你是姑娘,因为长期不吃谷物,失后天之本,气血两虚。那么你显然,会贫乳,嘴上会长小胡子,月经也不正常,还会痛经。痛经的根本原因,就是气不统血。没气,没血,俩都没,都会痛。甚至,等你需要生娃的时候,你想怀上都很难,即便怀上了,也很容易掉,即便没掉生下来了,你的奶水也不足。你的孩子,也会先天不足,不足月,不足重。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不吃主食偏食造成的:气血不足。那为什么外国人不吃米饭不吃主食老吃肉就没事呢。这是几千年以来的不同生活方式进化造成的体质差异。中国人和外国人的饮食差异,体质脾胃差异,就好比大熊猫和北极熊一样大。你让北极熊天天吃竹子试试,你让大熊猫天天吃海豹试试。所以不要老拿外国人吃肉喝奶不吃饭说事了。那外国人真的是不吃谷物吗,其实他们不是不吃,而是他们历史上根本就不会种庄稼。他们为什么不会种庄稼啊,说实话是因为智商低。放羊放牛多省脑子啊,只要地里长草就行了。你知道欧洲人对于种植庄稼这件事,有多么黑暗的历史吗?在欧洲近代史的农业革命之前,代表着当时最高生产力水平的英国人,他们种小麦,就是种一斤收两斤的水平。原始人的刀耕火种也没这么差。不然你以为他们为啥一年到头吃土豆啊,因为种土豆省脑子啊。在地上刨个坑谁不会。欧洲人的食物来源,历史上,就是放羊放牛,和地里挖个坑种土豆。不然你以为为啥一次土豆欠收,爱尔兰人会饿死几百万人啊。种土豆,就是欧洲近代史上的农业主流生产方式。他们不知道面包比土豆好吃吗?知道,可是不会种,单产太低,一直刀耕火种。现在你还羡慕外国人老吃肉不吃谷物吗,他们不吃谷物,就是因为智商太低不会种地导致的。不是他们不吃,而是吃不到。你以为他们老吃肉就好啊,看他们体毛多长,都是吃肉导致的胃热太重,不得不进化出来密密麻麻的散热装置,他们奔放的体毛每一根都是散热器啊。所以不要老听外国人怎么说。你生着一个中国人的体质和脾胃,怎么能拿着根据西方人的体质和脾胃搞出来的西方营养学来作为自己的饮食准则呢。就好比,你作为一个大熊猫,怎么可以看北极熊吃啥你就跟着吃啥呢。走进中国厨房,就走近了中医。中国美食的背后,蕴含着中医的养生之道。每每说到此处,总忍不住赞叹古人的仁慈之心,即便不懂中医,也能在美食里滋养身心。在中国很多地方,一直保留着早餐喝粥的习惯,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听听宋代的社会精英——张耒如何说,他专门写了一篇《粥记》,说到:“每日清晨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盖粥能畅胃气,生津液也。”1
划重点为什么我们主食要选择五谷呢?《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养的是生命。从中医角度来看食物,看到的不是食物的有形之体,里面含有什么营养元素,而是无形的能量,也就是上文说的谷物中的“谷气”。谷物是什么呢?是种子!种子是什么呢?种子带有生生之机,种子可以破土而出,可以长成一颗参天大树,可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粒水稻的种子,可以演变成一片金黄色的稻田,这就是中医里看到种子的无形能量,一粒种子蕴含着生命所有信息。早上起来,阳气升发,身体里有一股生生之机在苏醒,此时一碗粥里带着满满的“谷气”,也就是谷物的生发之气,与身体同频共振,自然是天人合一,滋养身心早晨7点~9点,是胃经最旺的时段,粥非常细腻柔软,容易被胃消化,此时喝粥就很可以养胃气,迅速生津液,滋润濡养身体,充养血脉。如果津液不足,我们会感觉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燥等,严重不足时就会生病。当我们喝完粥后,待到9点至11点,脾经当令,就将精微物质运化输布到全身了,真是极妙!2
脾胃不好,不妨喝些“米油”对于脾胃不好的朋友们来说,早上起来也可以喝一些“米油”来养脾胃。李时珍说:“婴儿食米油(备注:加辅食后),百日则肥”;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道,“米油可代参(人参)饮”;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米油和米汤不同,是粥熬好后,上面浮着一层细腻、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质,中医里叫做“米油”,俗称粥油、粥皮。干了后会变成一层薄如蝉翼的“粥衣”。3
带着觉知去吃饭以上就是早上喝粥背后的中医思维,特别强调的是:不要误以为中医要求人人都需要喝粥,中医更强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尊重每个生命的不同,尊重每个地方的饮食习惯,所有的医学理论都只是参考,用于启迪我们的思考,且不可一刀切看待问题。简单来说,喝粥虽然好,但是中医并非要求所有人要喝粥,而是根据当地环境气候、个人体质等饮食,综合来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早餐美食。中医提醒我们带着“觉知”去吃饭,带着“觉知”去尊重自己的身体感受,而不是“抄作业”的心态去照搬某种饮食结构,如果早餐喝粥让你难受,就不要坚持;如果早餐吃馒头喝豆浆,感觉一天元气满满,为何要放弃呢?如果早上喝牛奶、吃鸡蛋,就是容易积食,为什么还要坚持呢?我们不能被某个理论、某个观念困住。辩证思考,是中医的灵魂,对待一碗粥,亦是如此!点击下方题目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ly/6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