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有海水处有华人”。漂洋过海、远赴太平洋岛国的华人华侨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多万美拉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与密克罗尼西亚人生活的群岛之洋中,华人华侨大概有近10万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等地(均在2万人左右),另外瓦努阿图有多人,汤加有人,马绍尔群岛有近千人,而总人口较少的岛国也有华人华侨分布,比如瑙鲁和帕劳均在人左右,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图瓦卢有几十人。虽然华人整体比例并不高,但是却几乎遍及每一个太平洋岛国,并经历了长久的历史变迁。
太平洋岛国华侨华人的发展历程
尽管在太平洋岛国的华人不像南洋华人那样拥有悠久的历史,但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近代以来的太平洋贸易拉近了中国人与太平洋岛屿的距离。零星记载显示,华侨华人最初是在近代凭借木工、厨师等技能而来到岛国的。关于岛国能致富的信息进一步吸引了勇于开拓的华人后继者,他们利用与祖籍地及澳洲的联系向太平洋岛国进口日用品,向中国出口檀香木、海参等特产,在各个岛屿建立了商品的集散与零售中心,从而在岛国商业领域站稳了脚跟。
华人较大规模地涌入岛国始于19世纪后期契约华工的出现,这一潮流延续到二战前夕结束。先后有超过2万名华工在西方殖民控制下的新几内亚、塔希提、萨摩亚、瑙鲁等地从事甘蔗、烟草、棉花、咖啡种植以及磷肥等开采,可以说是忍辱负重地参与岛国开发。到20世纪上半叶华人经营的包括商贸、种植园、餐饮、杂货、造船业等在内的商业也形成规模。
二战后至70年代可谓华人社会的沉积与扎根时期。受冷战及国际形势影响,以及托管岛国的澳大利亚的移民限制,他们与祖籍国的关系也被打断,原有华侨华人逐渐选择入籍,或多与本地人通婚,扎根岛国,开枝散叶,开启融入本地社会的进程。
随着岛国非殖民化的进行以及对外资的开放,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以及马来西亚的华人开始投资岛国,改革开放也促进了中国大陆的新移民抵达岛国,由此岛国华人社会重新与中国大陆建立了联系。21世纪以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人以及外派技术人员为岛国华人华侨社会增添新的角色。当代华人产业已经形成批发零售、酒店餐饮、旅游、海产品加工、建筑工程等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华人的经营已经涉及岛民生活的各个领域。
纵观华人发展史,从来源地看,华侨华人中的老移民以传统侨乡广东省为主,而新移民来源则日趋广泛,比如斐济新移民中来自东北三省者较多。同时岛国华人偏好在首都等较大城市生活,人口规模相对稳定,并呈现微型化特点。另外岛国华人华侨始终与大洋洲澳新两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早期许多华人移民即源于澳大利亚,此外还有二战期间的部分华人为躲避日军入侵而转至澳大利亚,而在当代许多华人也与澳新有着密切的经济或文化联系。
太平洋岛国华侨华人的文化精神
太平洋岛国华侨华人社会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也不断孕育出典型的文化精神。
第一,拼搏奋斗与冒险精神。“早期赴南太平洋岛国的华侨华人是一批勇敢的冒险家。”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移民,华人华侨均善于把握机遇,建立以澳洲、岛国、中国为中心的商业与活动网络,同时敢于深入偏僻乡村与本地人打交道,以便利的服务赢得本地人好感,因此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民族性格极为显著。他们以海为田,堪称中华海洋文明精神的重要体现。
第二,社团互助合作精神。在海外打拼的华人出于沟通商情、加强联络、团结合作的目的成立了大大小小的社团组织,如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华总会、瓦努阿图维拉港中华公会、萨摩亚华人公会等。有些社团初创不久,如帕劳中国商会(成立于年),有的已达百年,如成立于年的信义堂是法属波利尼西亚最有影响的华人社团联合机构,其宗旨除团结华人外,还致力于传承中国文化,在帕皮提还建有太平洋岛国地区唯一的关帝庙,成为华人最有影响的精神寄托场所。斐济华人教育协会创办的逸仙学校还成为岛国华文教育的排头兵。
第三,兼容并包的适应精神。这也是海外华人聚居地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许多华人仍然设法保留自身的文化传统。比如一些萨摩亚华人会选择将自己祖辈的全名作为姓氏,而法属波利尼西亚华人面对法国当局的入籍要求,会采取将汉文名意译为法文或者变化为相近的法文词汇,以此保留祖先姓氏的痕迹,以示不忘本。
第四,融入本土与引领地方的精神。正是基于上述适应精神,许多第二代华人在政界、商界发挥着重要影响,例如萨摩亚陈茂一度为萨首富,许多华人获得酋长头衔,曾经担任萨摩亚华人公会秘书长的华人李航家族成员中不乏担任交通部高级官员、大学校长等重要职位者。在斐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华人当选国会议员、副市长等职务,并成功跻身政治领域。巴布亚新几内亚华人陈仲民则成为大洋洲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位华裔总理,并先后两次当选。毋庸置疑,这些华人已经认同本地文化,也正是这种积极融入精神引导他们为岛国发展作出贡献。
第五,乐善好施与济世服务精神。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无论对中国还是岛国都产生了强烈冲击。在疫情暴发初期,斐济华人社团和逸仙学校就举行募捐,以实际行动支援中国抗疫。同时,他们也从来不是岛国事务的缺席者。面对疫情,瓦努阿图中华公会及时向本国卫生部捐赠两台价值多万英镑的通风设备,医院硬件升级,年4月该公会又捐赠急需物资以应对台风哈罗德侵害。岛国华人的慷慨解囊充分彰显了中华儿女济世助人的文化传统。
目前全世界海外华侨华人总人数接近0万人,相比而言,仅有10万人的太平洋岛国华侨华人在华人世界中可谓占比有限,然而这一数字却并非无足轻重、不足道哉。华侨华人立足于岛国,扎根于岛国,发展于岛国,是世界华侨华人在海外奋斗的写照与缩影,同时也是中国留给太平洋岛国及世界的第一印象。岛国华人的文化精神实际上构成海外华人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同时也提供了全球化与移民加速背景下不同制度和文化的族群互动与相处之道。华侨华人作为“活的”参照文本正是有力的参考,正因此岛国华侨华人的文化精神才更加体现出其重要性。
(作者系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ly/8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