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扎布(——)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的哈扎布老人,是蒙古族最负盛名的长调民歌大师,草原传统声乐流派的杰出代表。由于他所演唱的蒙古长调歌曲唱腔悠扬高亢、气域宽广,被誉为“蒙古歌王”“长调之父”,是长调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年5月11日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纳尔旗达布希勒图苏木的一个普通牧民家庭。还不到六岁,他就已经学会了四胡、笛子、三弦等乐器。在小哈扎布六岁那年,蒙古王爷看出了他的天资聪颖,于是令其父亲将他接到府中读书。十五岁时,哈扎布拜当地歌唱家色日格楞梅林为师,开始正式学习歌唱。十八岁那年,哈扎布拜著名歌唱家特木登为师,并随老师云游四方,专学长调。在特木登的教导下,哈扎布的演唱水平进步飞快,他的歌声很快传遍了草原南北。
关于哈扎布与长调,有这样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在年的某一天夜里,哈扎布和王爷及其亲信仆役被锡林郭勒盟布里雅特旗的乱兵当作人质掳掠到荒郊野外。面对一排黑漆漆的枪口,自觉大势已去的哈扎布索性向着夜空纵情地唱起了自己平日里最爱的长调歌曲。苍凉婉转的歌声,竟让负责行刑的兵丁们听得潸然泪下,纷纷向首领求情。首领也不禁为之动容,于是释放了众人,命令兵丁对夜空放了几枪便回府交差。就这样,哈扎布用自己最爱的长调拯救了自己和众人的性命。
新中国成立后,哈扎布回到了家乡锡林格勒盟,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新生活中,长调也依旧伴他左右。
年锡林郭勒盟文工团成立时30岁的哈扎布(左)
年,锡林郭勒盟文工团正式成立,30岁的哈扎布成了团里的第一名长调歌唱演员。来年,他又被调入内蒙古歌舞团,并随团赴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十几个省市进行观摩交流演出,还曾出访过日本、朝鲜、瑞典、苏联、芬兰、丹麦等国家。由此,他将蒙古长调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带出了广袤的草原,搬上了世界大大小小的舞台。无论是哪国的观众,在观赏过哈扎布的表演后,都会惊叹世间竟有如此完美动人的歌声。这歌声带给了哈扎布“长调歌王”的美誉,也让蒙古长调从此为世人所熟知。
好景不长,在“文革”浩劫中,正值歌唱家黄金年华的哈扎布被关进了监狱。长达十年的被迫噤声还是让他体会到了生不如死的痛苦。
54岁那年,哈扎布终于出狱了。重见光明的他,第一时间创作了一首名为《阳光》的新歌。
“蒙古长调中为什么总是有种忧伤”?——面对电台主持人的发问,这位一代歌王腼腆一笑:“因为生活就是这样。”
哈扎布老师给学生教课
年,60岁的哈扎布和家人一同回到家乡,几年后妻子的不幸离世,再次让哈扎布陷入深深的痛苦。在每一个思念亡妻的深夜里,他都会唱起感慨生老病死之自然规律与生离死别之人间悲情的《老雁》。
年,哈扎布在家乡办起了歌唱培训班。培养新一代长调歌手成了这位长调歌王的新使命。在哈扎布数年如一日的奔走努力下,辽阔的草原上诞生了三百多位新生代长调歌手,长调艺术也愈发得到国家和世界的重视。《赞歌》、《上海的半导体》、《小黄马》、《走马》、《老雁》等百余首经典歌曲;
遗憾的是,哈扎布最终未能看到他热爱的长调“申遗”的那一天。就在蒙古长调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成功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位长调歌王竟溘然长逝。
年11月,年近八十岁的哈扎布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大宝情蒙古族长调歌曲义演晚会》上演唱《老雁》。这是他最后一次在北京舞台上演唱
他所独创的长调发音方法和演唱技巧也为我国发展民族声乐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他还有胡松华、拉苏荣、德德玛等多位得意门生,他们从恩师手中接过了在蒙古族文化中象征着希望的火炬,要把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据考证,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年7月13日,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走进草原摄制组在锡林浩特现场拍摄了《哈扎布和他的弟子们》专题音乐片。
音频:《上海产的那半导体》哈扎布
(电影《天之恩赐》)
文字来源:拾遗小栈
往期精彩回顾胡松华与老师哈扎布演绎长调《小黄马》,影像罕见珍贵!
蒙古剧《长调歌王哈扎布》开始排演
音乐驿站∣宫廷音乐《TuilsiinHata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ly/9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