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甘草植株
甘草以其根味甘甜而得名,是我国特产而又是最常用的药材之一。具有清热泻火、补脾缓急、调和诸药、解百毒的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有“十方九草”之说。此外,甘草还是制造糖果、卷烟、酱油等调味剂,又是大宗出口药材,在国内外药材市场上享有盛誉。粉甘草,粉草,甜甘草,国老。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或光杲甘草Glyc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茎。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梁代《名医别录》称为“国老”,并解释说:“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唐代,薄权药性本草解释得更具体,他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对于甘草的产地与形态古人亦有论述,《名医别录》曰:“甘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河西为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上郡在今陕西境内。宋代《本草图经》云:“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采根,去芦头及赤皮,阴干用。今甘草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佳,其轻虚纵理及细韧者不堪。”从以上形态描述看来,古代药用的甘草与现代所用的甘草是一致的。甘草产地分布很广,质量不一,商品规格较复杂。为了简化规格,以内蒙古为中心,将甘草划分为西草和东草两类。1.西草西草系指内蒙古西部及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所产的甘草,也包括新疆产的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2.东草东草系指内蒙古东部及东北、河北、山西等地所产的甘草。以上两类甘草一般从质量来讲,以西草条粗、皮细、粉性足为优;东草条细、不去头斩尾、纤维多、粉性差,质次。
甘草资源分布原以内蒙古为主产,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需要量大幅度增加,促使过度采挖,以致甘草资源急剧下降。目前新疆产量已占全国近50%,为此国家将甘草列为计划管理品种,限量采挖和出口,以保证永续利用。70年代以来,甘草在甘肃、内蒙古、山西、宁夏、东北、陕西、新疆等省、区,大力发展人工种植。当前甘草商品供应实际以家种为主,尤以甘肃定西地区、陇西等县产量最大。甘草具有喜光、耐旱、耐热、耐盐碱和耐寒的特性。以土质疏松、排水良好、沙质土种植为宜。繁殖方法分种子繁殖和根茎繁殖两种。(1)种子繁殖:甘草种子种皮厚而坚实,不易萌发,播种时须要将种皮轻磨一下,增加透水性,以利于发芽。一般春、夏、秋种植均可。(2)根茎繁殖:甘草根茎上的不定芽,可萌发新的植株。栽培选择0.5-1.5cm粗的根茎,切成15-25cm的块,穴栽即可。一般分春栽、秋栽两种。甘草采用有性繁殖生长四年采收,无性繁殖生长三年后即可采收。甘草采挖以秋季为好。采挖后除去残茎、须根、泥土,按照规格要求切断,晒至半干,然后按根条粗细捆成小捆,再晒至全干。1.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明显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髄。气微,味甜特殊。栽培品质地硬,粉性小,无裂隙。
图2甘草
2.胀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支外皮粗糙,多呈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
图2胀果甘草
3.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支外皮不粗糙,多呈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图2光果甘草
1.西草西草以条粗,皮色红、细,体重坚实(有骨气),口面光洁,粉性大,折断时有粉尘飞出,中央抽缩下陷成小坑者为佳。2.东草东草以条粗者、外皮红、内色黄者为佳(东草多做酱油、卷烟、糖果等调味剂)。1.西草(1)大草:统货,圆柱形,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灰棕色,皮紧细,有纵纹,斩头去尾,切口整齐。质坚实,体重。断面黄白色,粉性足,味甜。长25-50cm,顶端直径2.5-4cm。黑心草不超过总重最5%,无须根、霉变、虫蛀。(2)条草:一等直径1.5cm以上;二等直径lcm以上,顶端直径1.5cm以上。三等直径0.7cm以上。长度均为25-50cm。(3)草节:长6cm以上,顶端直径1.5cm以上。(4)毛草:系弯曲的小草,无残茎,长短不分。(5)疙瘩:系加工条草砍下的根头,无残茎及须根,大小长短不分,间有黑心。2.东草一等:圆柱形,上粗下细,表面紫红色或灰褐色,皮粗糙,不斩头去尾,体轻质松。断面黄白色,有粉性,味浓甜,长60cm以上,直径lcm以上,间有芦头。二等:长50cm以上,直径0.5cm以上。间有芦头。此外,还有毛草,呈圆柱形弯曲小草,无残茎,间有疙瘩头,不分长短,直径0.5cm以上。置通风干燥处,防蛀。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四肢拘挛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新中国成立前甘草的产地加工、商品类别和药用习惯与当今相比有所区别:1.产地加工新中国成立前甘草的产地加工既有带皮的,又有去皮的。北京习用的就是去皮甘草,又称“粉甘草”或“粉草”。其加工方法:将甘草采挖后,趁鲜用刀顺直刮去外皮,晒干后,由于水分失掉,淀粉向内收缩,致使甘草表面形成顺直刀痕,如沟状,类似老式瓦房一道一道的瓦垄,故称“抽沟瓦垄”,此为粉足之故,也是优质甘草的特征之一。2.甘草的各类甘草产区甚广。由于原植物和产地的土壤、气候不同,商品性状有所差异,因而形成了很多以产地和植物特征命名的甘草品种(1)梁外草:主产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杭锦旗境内黄河以南(库布齐沙梁以外的产品)。本品质地坚实,沉重,俗称“有骨气”,外皮紧细,枣红色,去皮呈黄白色,口面光洁,顶端中间凹陷成小坑,俗称“胡椒眼”或“缩顶”,此为粉性足所致。断面黄白色,但有的根条两端粗细不匀,且显支根痕。(2)王爷地草:主产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的阿拉善左旗的磴口一带,包括杭锦后旗(陕坝)和五原县。本品体质较梁外草柔韧,外皮内色均较梁外草深。根条两端粗细均勻,支根痕较少,口面光洁稍差,余同梁外草。以上两种甘草品质最佳,素有“地道药材”之称,驰名海内外。(3)西镇草:主产于郓尔多斯市地区鄂托克前旗及宁夏的陶乐、平罗、盐池、灵武、中卫;甘肃的庆阳、民勤,陕西靖边、定边等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皮色红褐、棕红或黑褐不等,体质轻松,骨气差,粉性小,口面显裂纹(沙质土皮色显红,钙质土皮色显黑),其品质较梁外草和王爷地草较差。(4)河川草:主产于内蒙古杭锦旗的临河及包头、土默特旗、托克托沿黄河南岸所产的甘草都称“河川草”,但有上下之分。以鄂尔多斯市的乌拉特旗至达拉特旗的“沙日昭”分界称“上河川草”。其性状与西镇草相似,但根条粗细不匀。沙日昭以东包头、土默特右旗和林格尔等称“下河川草”。其性状根条粗细不勻,支根多,外皮灰褐色,皮松,易破损。体质轻泡,粉性很差,质次。(5)东北草:主产于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的牙克石、扎兰屯、莫力达瓦旗等地;通辽市(原哲里木盟)、开鲁、奈曼旗、扎鲁特旗、科尔沁旗等地;赤峰市(原昭乌达盟)翁牛特旗、敖汗旗、巴林左旗;黑龙江安达、泰康;河北张家口;山西大同等地均产。(6)新疆甘草:胀果甘草与光果甘草在新疆均有分布。
1.胀果甘草多分布于南疆,生长在荒漠、半荒漠带盐碱的草原。产于库尔勒、阿克苏、喀什一带靠近叶尔羌河流域者是红皮,内部呈黄色。质地较松,大都带白霜(习称“碱皮”),味甜,后带苦味。
2.光果甘草主要分布在北疆,如伊犁、精河、裕民、塔城等地,国外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地也产(又称“欧甘草”)。其性状:外皮红褐色粗糙,内部黄色,质地较硬,粉性小。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除按产地分外,还有很多规格,如头路红粉草,二路红粉草,双天奎,单天套,勻条草,大、中、细草节(又称草节)。3.用药习惯北京地区的甘草用药加工品种有生甘草、炙甘草、甘草节和甘草梢四种,当今只加工生甘草、炙甘草,甘草节和甘草梢均不加工。甘草节和甘草梢在古代一些名方中专用此药。如清代《医宗金鉴》中的“保肺汤”中专用甘草节,用以解毒;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导赤散”专用甘草梢,用以清热利尿,治疗茎中痛。根据药物炮制加工的来源,甘草节即用生甘草切成6cm短段,这与生甘草无区别;但甘草梢取材于生甘草最下端极细部位,切成6cm短段,取其下行利尿作用,故应恢复生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wh/9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