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瓦国不久就对当地的鸟印象深刻,倒不是这边有什么稀奇或者大型的鸟类,而是因为仅有的一些小东西就能刷出强大的存在感。
第一个留意的是下面这种鸟,总是成双成对出现,我跟小徐就给起了名字叫夫妻鸟。刚开始觉得美好,总是一前一后,比翼双飞,一起散步,一起觅食,一起飞翔,人想把日子过好也不过如此吧。
但是,时间久了就发现这鸟不一般。初来瓦国看到小鸟甚是欢喜,就拿面包喂它们。结果这些家伙很聪明,马上就认定了新开的食堂,聚众乞讨,一大早就在外面呜哩哇啦喊着开饭,特别吵,有点无赖。
它们还喜欢寻求刺激。老徐在环岛路开车很快,总见到这种鸟在路中间找食儿,车来了都不知道,我就赶紧喊开慢点慢点!喊过好多次才发现,它们并不傻,也未必在吃食,就是等着车轮马上轧过来了才飞开。亏得我好几次还战战兢兢回头看路面有没有尸体,你们真的太刺激。
此外,它们身体里流淌着战斗民族的血液。我们的屋顶是铁皮,有几次天没亮我就从深度睡眠中惊醒,因为头顶传来稀里哗啦和吱哇乱叫的声音——它们在打群架,拳打脚踢、直翻跟斗,从倾斜的屋顶一路滑下来再飞上去,指甲挠铁皮的刺耳声音划破天际。亲,你们飞去俄罗斯称王称霸吧,绝对有前途啊。
这边也有猫头鹰。今天还遇到一只,老徐开车时看到旁边的栅栏上蹲了一尊,还以为是谁用木头雕的,直到人家拍拍翅膀飞走了。在野外看到猫头鹰是很神奇的感觉,尤其是那张猫脸和悄无声息的飞翔,很酷。
还有鹦鹉,有野生的也有家养的。去过一个餐馆,养着三只鹦鹉,其中一只叫Christmas,是老板在圣诞节收到的礼物。小家伙不见外,见人就求挠挠,你稍有犹豫它就用嘴叼着你的手指,自己一翻身躺在桌子上,歪着脑袋看你。小徐很喜欢它,玩了好一会儿。
除了Christmas,还有两只秀恩爱的。
还有一种吃花蜜的鸟,嘴巴是吸管的形状,大概十厘米长,总是围着花飞,但很胆小,没拍到过。
另外,野生家禽算不算,就是...那个...野鸡,这边的鸡都会飞,万一跑了就野了。我们在农场见过,当地人跑去抓,结果人家呼啦啦就起飞了...飞过高大茂盛的树,不见了...
鸟类是城市生活的赢家,很多野生动物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都消失了,但鸟类找到了出路。在北京也是如此,最多的是麻雀、喜鹊和乌鸦,有时候还能看到啄木鸟。记得冬天傍晚在西单那边,大树上蹲满了乌鸦,啊啊啊地跟大合唱一样(就是太难听);单位院里也有,但幸好没那么多。
在瓦努阿图,鸟类不是弱者,是大自然的斗士。它们很强大,比如你想吃的水果,你不一定能吃到。老徐好不容易发现一个熟透的木瓜,想吃啊!
结果...
好不容易发现一个大莲蓬,想吃啊!
有点恐怖片的赶脚。
临时播报:再说个跟鸟类相关的。
瓦国风大,经常会把鸟窝吹下来,小徐捡到过几次,分析说:北京的鸟都可聪明了,造了鸟窝都绑好;这里的鸟都稀里糊涂的,风一吹就掉了。
上两张图,第二张里面的两个人在捕鱼。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dc/1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