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记住,俱生!
这无生的究竟义谛,
只存在上师的唇间。
了悟上师之语的究竟本性,
心即无死,身亦不老。
传奇正文萨惹哈是婆罗门,生于印度东部惹吉尼(Rajni)大城的罗里(Roli)地方。母亲是位空行,他本人是勇夫,具有神通。虽然他接受婆罗门法教,但却跟随佛陀之道,从许多佛教大师处接受密法。他白天遵循婆罗门法,晚上持守佛教的戒条。
萨惹好嗜爱饮酒,最终和众婆罗门所持的正统观念起了冲突。他们责怪萨惹哈贪杯好酒,就去面见国王惹那巴拉(Ratnapāla),要求剥夺萨惹哈的种姓。
婆罗门对国王说:“您是伟大的国王,有责任维护境内教门清净,萨惹哈管着罗里一万五千户居民,他饮酒而使婆罗门种姓蒙羞。我们恳请您将他放逐。”
国王回答:“我不能够放逐一万五千户居民的领主。”
然后国王私下去找萨惹哈,责备他,说他的行为无法被众人接受。
萨惹哈说:“我没有喝。如果您怀疑的话,就请召集婆罗门和民众,我自会证明。”
人们聚集起来,萨惹哈便要当众自证清白,他说:“如果我有罪,手就会烧掉。”说完后就把手浸入一桶沸油中。手拿出来时,毫发无伤。
国王问:“你们仍然认为他有罪吗?”
众人道:“他喝了!”
萨惹哈仍然声称自己无辜。他拿起满满一碗铜汁,一饮而尽,喉咙毫无损伤。
婆罗门众大喊:“我们知道他喝了!”
萨惹哈下战书:“你们中随便找一人,和我同时跳进这个水塘里,谁沉下去就有罪。”
一个婆罗门自告奋勇和萨惹哈一起跳下水去,结果立刻沉入水底。
“我没有喝酒!”萨惹哈坚称。“再称称我们两人的重量,谁轻就有罪。”结果依然是萨惹哈更重。
于是国王下旨:“既然他有这种力量,那就让他喝吧!”说完,就与众婆罗们向萨惹哈敬礼,请他教导神通的奥秘。
萨惹哈遂唱出三首歌,分别是唱给国王、王后和民众。这三首歌成为有名的《金刚歌三部》*。罗里的婆罗门放弃原先的传统修行,步上佛道,王臣最后皆证得佛果。
*金刚歌三部(threeCyclesofDohas),又称道歌总集,分为国王之歌、王后之歌和庶民之歌。各有上百首偈颂。
萨惹哈与27位大成就者:17世纪唐卡
萨惹哈娶了一位十五岁少女,带着她来到另一个国家。他们到了一个僻静之地,萨惹哈修行仪轨,女孩则照料家务,外出乞食。一天萨惹哈告诉妻子想吃萝卜咖喱。她就以水牛乳酪精心烹饪,把菜送到他面前,发现萨惹哈正在打坐,所以便静静走开了。
他一坐就是十二年,一出定,就大声问太太有没有做好萝卜咖喱。
“你入定了十二年,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要萝卜咖喱?”他的妻子难以置信,“现在是夏天,没有萝卜了。”萨惹哈闻言很惭愧,决定要搬到山里继续禅修。
妻子对他说:“身体的独处不是真正的独处。彻底离于僵化且狭隘识心的偏见分别,离于一切名相和概念才是真正的独处。如果你入定了十二年,出定后依然念念不忘十二年前的旧咖喱,那入山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
萨惹哈听从妻子的建议。从此之后,他完全投入摒除分别与执着妄想,体证万法原初本来清净,秘悟万法皆如虚空,得到大手印最上成就。
萨惹哈做了无量利生的事业,最后和妻子一起到达空行乐土。
仪轨部分由本传记的第一部份我们可以推论,萨惹哈所要教导的就是超越了真假的智慧。他自行提议做一些损伤身体的行为,展现了一切现象尽皆虚妄,遍此世间毫无任何真实存在(见塔嘎那巴,第19篇)。如果萨惹哈示现神通是为了转化王臣,否则证明黑就是白,证明他没有喝酒只能让敌人感到羞愧。无论他大展神通的原因是什么,大婆罗门勇父显示出对五大的控制力,特别是火大与地大。换句话说,成就者的心穿透了业行显现的种子,可以任意改变一般的幻相世间。在西方是以“心驭于物”的方式来描述这种现象,而不是看成是“创造性的觉知影响了心的现象”。
主观的心以意愿影响物质的物体,而且此心和物彼此不相联,这点自然很难取信。而密续的教理却令各种神通现象立刻可信起来。其实自然规律的形成,乃是由于人们从一开始就受到因缘限制,而有幻化的现象与心灵串习,这些就成为所谓的自然规律。
瑜伽士修行进入了无所限制的本性,就能重新调整五大。五大驻居于体内的气中,能控制五大之气,瑜伽士就能创造出“与自然相反”的幻相。因此萨惹哈对于火大、地大的自在控制,只是八大世间悉地中一小部份显现的结果而己。
《金刚歌三部》是萨惹哈最有名的著作。每一部由上百句偈子组成,以阿巴婆罗夏语*写成金刚歌(dohā)的形式。这些诗偈以自然界与人类的种种状况作为譬喻,介绍大手印的本性,以及如何透过俱生乘(sahajayāna)之道,成就大手印之果。孟加拉的学者相信萨惹哈创立了一派以俱生为道及果的瑜伽修法,但西藏没有此种教派。他在《金刚歌三循环》以及许多其它的金刚歌中,都经常使用“俱生”(sahaja)一词,但却没有即将没落的语言阐述禅修过程。“俱生”一词一直都出现在大手印的法本中。
*阿巴婆罗夏语(Apabhramsa):用来指公元6-13世纪,现代语言未兴起前在恒河流域通行的方言。梵文中意为”残缺、无语法的语言”,语法与梵文不同。
萨惹哈:18世纪唐卡
在印度教的密续各派中,所谓的“俱生乘”暗指的,是没有真正努力去做什么而成就悉地的方法,这种修行法就是虽纵情欲乐,却确定升起觉受每一刹那皆是空性,是乐的究竟,此即俱生。
萨惹哈教导的是无上瑜伽密续(anuttarayogatantra)最纯净、不妥协、无形无相的教法。这种法门摒弃了大多正统的宗教修行形式,也不用密续方法。所需要的是一种非常精微的心,能够捕捉到教法精髓与方便。因此,口耳与心意的传承极为重要。他唱道“只能在上师的唇间找到俱生。”很容易落入口头禅,认为此法门不用禅定也不用修任何瑜伽,因为起点就是终点,而自身已经是佛,但要在上师的面前维持佛慢是很困难的。
“俱生”只是萨惹哈金刚歌中的一环,其歌寓意深长,风格典雅,因此他在印度也是公认的大诗人。萨惹哈又是胜乐金刚传承的第一位上师。因此,他成为名闻遐迩的一位大成就者。
故事的第二部份,关于萝卜咖哩的插曲,介绍了萨惹哈的空行上师。她是大师的妻子,向萨惹哈介绍了大手印超越寻常禅定的无量境界。对萝卜咖喱比喻了幼稚的二元概念和成见,我们一般将之投射本来无二的实相上,这不是消极的三摩地所能根除的。不论意识能进入多高深的无相定境中,也不论乐的强度与时间有多少,能让行者进入净土,暂时免受轮回痛苦的禅定,都不是所要成就的大手印果地。
文中并未详细说明萨惹哈如何证得万法如虚空的无受限境界,但可以想象到,殊胜的明妃让他的观念彻底改变了。通过非禅定的模式,而根除心中认为万法实有的谬见,对此有一个非凡的例子,那就是帝洛巴对那洛巴(Naropa,第二十篇)使用的自我否认的方法。每一对上师弟子在一起,发掘出当时最应机的方法,以达到同一个目标。在过程中,自我的防卫让弟子无可避免遭受痛苦。但是若能完全地转化行者的心,根除对实相所抱持的俗见,那就能不断体验本来清净的实相了。
历史部分在其它版本的萨惹哈传记中,提到他的空行上师兼明妃是一个铸箭师的女儿。萨惹哈与他的明妃相遇的内容已然佚失,铸箭师工艺潜在的教法象征含义使之愈发难以解释。(堪千慈囊仁波切提到,大手印祖师罗卓仁千菩萨化身为铸箭女,萨惹哈在街上与她相遇。参见后文)
萨惹哈的画像中,经常是手握一枝箭,代表着穿透二元之心的觉性。萨惹哈的意思是“射箭者”。萨惹(sara)的意思是箭,哈(ha)的意思是射出(藏文mDabsnun)。在较为普传的萨惹哈传奇中,本文的前后两部份应该要对调次序才对。在那些版本中,惹那巴拉王为了萨惹哈与贱民种姓的铸箭师之女同居一事,而要处罚萨惹巴,而萨惹哈的《金刚歌三循环》是在究竟证悟之后唱的。
萨惹哈:15世纪西藏江孜白居寺壁画
由于缺乏可信的传记信息,大婆罗门萨惹哈的历史事迹难以查考。他是大手印与胜乐金刚传承的第一位祖师,乃成就者法脉的基石,但其住世时间不可考。但大约的时间仍然可以推测得出,他的得法弟子在德瓦波罗王同期(Devapāla,-),他住世时值遇佛教在波罗王朝复兴之始,特别是那烂陀大学,当时波罗王朝(Pāla)的统治者是第二王达摩波罗(Dharmapāla,-)。因此,我们可以认同比哈尔的西藏学者罗睺罗*的看法,将萨惹哈视为八世纪后半期到九世纪初期的人。
*罗睺罗·商克里亚衍(RāhulaSānkrtyāyana-)著名印度旅行作家,梵文学者,也是印度独立运动中的活跃分子。曾邀请更敦群培共同在西藏寻找藏地佛教梵文手稿,并赴印度。
根据这个说法,他的出生地惹吉尼应该是在奥立沙(Orissa)而不是在南方。而第一位龙树菩萨的上师,即名为萨惹哈,或称罗睺罗巴扎(见Rahula,第47篇)的成就者则很可能是出生在南方的。本文中的惹那巴拉王,可能只是个小王而已。萨惹哈也可能在那烂陀大学就学,并成为住持,之后教导伟大的龙树菩萨。
一说铸箭女是罗卓仁千菩萨的化身摘自:堪千慈囊仁波切《道歌宝藏·庶民宝藏释论》
萨惹哈大师是属于印度的婆罗门种姓,诞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佛陀圆寂后二、三百年时间之后,以我们现在的时间来算的话,大概就是二千三百、四百年以前的一位大师。他出家时,为他剃度的上师,是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大师。他教导了许多大班智达、大成就者、后来他也成为龙树菩萨的老师。
萨惹哈大师主要开示的教法是大手印。一般来说,佛法都是由佛陀所传授下来的,而佛陀的本质即是三身,佛陀具有法身、圆满报身、化身等三身的自性。许多密乘和大手印的义理是由佛陀的报身所宣説的。大手印的口诀和教导,首先是由报身佛金刚持对一位名为罗卓仁千(智慧珍宝)的十地菩院所讲说,之后,传给了萨惹哈大师。后来,大手印的教法就由萨惹哈大师传给了龙树菩萨,而后再传给月称菩萨、圣天菩萨、之后再传给了帝洛巴大师,如此一路传承到现在。
当时的罗卓仁千菩萨因为见到萨惹哈大师是顿悟的根器,为了要传下大手印的教法,他就化身成一个制作弓箭的瑜伽女。有一天,萨惹哈大在街上逛的时候,见到这位瑜伽女在制作弓箭。这位瑜伽女不左顾右盼,就是很专注地在制作她的箭。
当时萨惹哈大师就问她说:「你是做什么的?你是造箭的专家吗?」那个瑜伽女回答说:「是的。」接着她就说:「唯有透过象征和方便法,才能够了解佛陀的意趣,透过语言文字是无法了解的。」接着这个瑜伽女拿出一根箭,开始示范解说如何制作这根箭。
当时箭是由竹子做的。首先,要把制作箭的竹子的根部砍掉。然后再砍掉顶端,留下三节最直的部分,才能做出完的箭等等。瑜伽女仅仅只是示范了如何造箭,萨惹哈大师就证悟了大手印的义理。
“大婆罗门萨惹哈是第一位介绍以大手印为诸道之主的人。”虽然在其它的密续中有这样的说法,而且《胜乐金刚密续》也是自他开始传承,然而,除了不朽的大手印金刚歌与意思晦涩的《佛顶盖密续》(Buddha-kapāla-trantra)之外,他的著作或已发现的教法数量非常有限。
大藏经丹珠尔部里,萨惹哈名字上没有关于胜乐金刚密续的任何教法。萨惹哈与印度南部的关系,也许是推测胜乐金刚密续起源处的线索:萨惹哈的密集金刚密续上师是毗苏卡巴(Visukalpa),住在南印度;萨惹哈的弟子沙瓦利巴(Savaripa,第5篇)住在室利巴瓦塔;而萨惹巴本人又和室利巴瓦塔的密续圣地有关。这座山指的是圣地室利赛朗*,而不是早先萨惹哈可能生活过的龙树山。许多炼丹师曾出没室利赛朗,包括龙树菩萨。要是萨惹哈并非在南部获得《胜乐金刚密续》,那么也有可能是在东印度时,金刚瑜伽母将此教法传给他,这样的话,他所教导的就是东部的性力派密续行者。
*室利巴瓦塔(SriParvata)梵文意思即是“圣山”,是龙树山(Nāgārjunakonda)的古名。所以原文做一澄清。室利赛朗(Srisailam)也是印度教湿婆派圣地,是十二光耀林伽神庙和十八沙克提圣地之一。龙树山则以龙树菩萨为名,曾是南印度佛法兴盛之地。室利赛朗与龙树山都在安德拉邦,相距公里。
胜乐金刚传承另一派的初祖鲁易巴(Luīpa,第1篇),较萨惹哈晚一辈传法,可能有着相同的法源。和萨惹哈同时期的西北方大圆满成就者并没有将胜乐金刚法带到西藏,尽管他们的教法中,也使用“大手印”这个字汇。不论《胜乐金刚密续》起源为何,萨惹哈的著名传承:沙瓦利巴、鲁易巴、丹吉巴(Dengipa,31)、瓦札冈塔(Vajraghantā,52)、康巴拉(Kambala,30)、持网(Jalandhara,46)、克利师那卡雅(Krsnācārya,17)、毗加雅帕达(Vijayapāda)、帝洛巴(Tilopa,22)、那洛巴(Nāropa,20)——正是马尔巴带入西藏的法脉。密勒日巴与众多西藏成就者都依止此道而证得悉地。
萨惹哈的上师除了传授密集金刚教法的毗苏卡巴、明妃铸箭女之外,还有哈瑞巴札阿阇黎(AcāryaHaribhadra),在那烂陀教导寂护的中观学说,以及般若波罗蜜多;还有佛陀智(Buddhajnāna),向他传授大乘法。萨惹哈的主要弟子是龙树与沙瓦利巴。萨瓦巴克萨(Sarvabhaksa,75篇)也是他的弟子,具贤*可能亦受教于他。
*具贤(Bhavabhadra)印度论师,多罗那他记载为超戒寺十二密续教师之一。西藏藏经中有七部作品归于他的名下,如:吉祥轮制难語释、吉祥喜金剛注释解、怛特罗大王吉祥金刚荼迦释、多罗母曼荼罗入仪轨略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dc/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