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瓦努阿图 >> 瓦努阿图地产 >> 正文 >> 正文

教育可持续发展维度国际比较丨中国基础教育

来源:瓦努阿图 时间:2022/4/24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提升国家教育水平的强有力支撑,也是判断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有效维度。自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21世纪议程》以来,国际社会便通过召开各类大会及发表重要计划、行动框架、路线图等文件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系列规划与倡议。年联合国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年可持续发展倡议》,将目标4列为“优质教育”,即“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

本篇从教育可持续发展维度出发,比较国际基础教育竞争力,以期发现我国基础教育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探寻提升与发展之路。

01

准备性指标

学前教育的关键作用在于培养孩子们的专注力、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研究表明,2-3岁为口语发展关键期;4-5岁为图像知觉形成最佳期;5-6岁为词汇发展最快期。可见,学前教育对基础教育及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目前,不同国家学前教育跨度为1至4年时间不等。由于各国经济状况、文化以及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各国的学前教育参与率不同。OECD数据显示,各国4岁阶段的幼儿教育入学率最为均匀,大多维持在70%至%之间。联合国数据显示,在COVID-19之前正式进入初等教育年龄前一年,参加有组织学习的比率是稳步上升的,即从年的65%上升至年的73%,但各地区、国家间的差异还较大,约为12%到近%间不等。

《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显示,年中高收入国家的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为83%;高收入国家为63%;中低收入国家为61%;低收入国家为41%。中国作为中高收入国家,其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为88%,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高于高收入国家25个百分点。

02

过程性指标

在基础教育的过程性指标中,基础教育失学率及入学率、生师比及教师培训率、男女生性别差异率、贫富差距起着关键作用。

失学率。全球有2.58亿儿童、青少年和青年还未能接受教育,且小学自年起、中学自年起失学率一直未见改善。从UNESCO统计研究所的数据来看,年全球初等教育(小学)中的失学儿童有8%;初级中等(初中)的失学青少年有16%;高级中等(高中)的失学青年有35%。在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失学率最高分别为19%、37%、58%,欧洲和北美最低依次为2%、2%、7%。总的来看,低收入国家较高收入国家而言失学率更高,如表1所示。

▲表1基础教育阶段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失学率比较(%)(数据来源: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数据库)

入学率。SDG4提出“年要让所有青年完成中学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年所有适龄儿童均要进入学校。但世界银行(WB)显示,年世界平均初等教育入学率仅为89%,低收入国家仅有70%。另外,还有超过1/4的国家存在超龄参与的情况,这增加了考试不合格、辍学、留级等的可能性,对基础教育影响巨大。如巴基斯坦24%的10岁儿童仍未入学,且存在14岁青少年还在上小学的情况;海地等国家10岁儿童中约有5%还在接受学前教育,17%的19岁青少年还在接受小学教育。中学入学率更不容乐观。WB最新数据显示,年仅有66%的青少年进入中等教育学校,高收入、中高收入、中等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等国家的分别为91%、82%、68%、63%、34%,可见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中等教育的入学率。

截至年底,中国在初等教育与初级中等教育阶段(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已达94%;截至年11月30日,全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台账已由建立之初的约60万人降低至人。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已达89.5%,且各地区表现较为均匀,全国已有28个省份该阶段的毛入学率超过90%。总的来看,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类入学数据均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且与高收入国家相差甚少。可见,中国基础教育在保障入学方面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师生比。年以后世界各国在普及教育的同时并未加紧开展教师招聘工作,导致生师比例上升明显。但经济发展较好地区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强,而经济发展较差地区自我调节难度大,耗时也相对较长。如初等教育阶段,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生师比逐渐加大,北美和欧洲这一比例则自年之后趋于稳定,并一直保持在15:1左右的。各区域具体初等、初级中等、高级中等生师比差异及趋势如图1-3所示。

01

02

03

▲图1初等教育生师比;图2初级中等教育生师比;图3高级中等教育生师比(数据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中国各阶段生师比略有不同。年至今,初等教育阶段生师比不断缩小,直至年开始基本保持在平均17:1左右;初级中等阶段自年最高的20:1后,也逐渐稳定至13:1左右;与前两者不同,高级中等阶段呈波动状,其中至年间最高为20:1,自年后逐渐稳定在14:1,如图4所示。

▲图4中国各阶段生师比(数据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部网站教育统计数据等)

教师培训率。教师接受培训意味着接受过专业知识及教学方法知识的培训,但目前国际上关于“受过培训的教师”的定义还不够明确。各国教师培训的类型与内容也不尽相同,导致数据收集及解读工作受阻。所以,尽管教师培训是判断教育可持续发展及教育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国际上关于“受过培训的教师(4.c.1)”的SDG4监测却不够清晰和详细。

据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4.c.1)最新数据显示,以各国经济状况为视角,年世界教师平均培训比为83%,高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分别为99%、98%、86%、64%。且从近几年4.c.1监测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培训比与国家发展速率有关。

中国自年开始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截止至年,约培训教师及校长万,约占同年专任教师总数(.03.万人)的97%。在“国培计划”的引领下,中国还构建了“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联动的教师培训网络,有效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但从区域来看,中国教师培训比例还低于区域(东亚)3个百分点,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各阶段性别差异。“消除性别差异,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是贯穿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追求,也是判断基础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从全球范围来看,学前到高中阶段入学的男女比例均衡问题的解决已取得了进展,但各国国内情况却不尽相同。年实现小学性别均等的国家占全球国家总数的2/3,初中约占1/2,高中仅约占1/4。在世界大多地区(大多数是较为富裕的地区),大中小学里女生的比例均超过了男生,但在排名靠后的1/4低收入国家同一阶段男女比例约为10:9,高中阶段男女入学比例仅为10:6,如图5所示。

▲图5不同收入国家基础教育不同阶段男女生比例(注:灰色阴影区域下方的线表明入学男生多于女生。数据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从收入水平来看,在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中低收入国家及低收入国家女生比例上升情况明显,高收入国家最为平缓。随着学段的提升,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增大。总的来看,虽然自年以来,因为女孩处于弱势地位造成性别差异过大的国家已经减少,但在初等、初级中等、高级中等各阶段存在这一现象的国家仍有7%、12%和16%,且发展中国家仍有1/4的女孩无学可上。当前,许多国家尚未在中等教育中实现均等,且在不同教育阶段男女生辍学比例也有所差别。通常因男孩处于较大不利地位造成的初级、初级中等教育阶段性别差异的国家并不常见,但这一情况在高中后的教育阶段却十分明显。说明各国在初等、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应着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dc/9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