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民间传说的关公磨刀日,为弘扬关公精神,传承关公文化,进一步推动"关公奖"活动。由北京关圣文化发展中心、中国网风尚频道、《中国商人》杂志社、北京会长会国际文化发展中心、品牌智库研究院、关公文化国际发展联盟等单位联合主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法显文化研究会、生态绿色发展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协办的“关公文化与‘一带一路’国际论坛”在北京喜庆堂庄园隆重举行,第四届全球华人关公奖也同期启动。原驻瓦努阿图大使程树平,外交部前参赞沈如祥,空军指挥学院教研室主任马文海,品牌专家、关公奖创始人郭占斌,关公奖联合创始人、北京关圣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喜庆堂婚尚产业集团董事长李锋,日本友人穆田耕司,临汾市驻京办原主任王军,通州山西商会会长王千,北京卓越文化董事长刘林锁,小浪底关圣文化产业园总经理刘一麟,实业家赵泉水等来自北京、山西、内蒙、山东、河北、河南、浙江、福建等地的关公文化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和媒体记者六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论坛由郭占斌先生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就弘扬关公文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进行了积极的研讨和探索,论坛认为“丝绸之路”命名与关公文化有着直接的渊源,洛阳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当地有建于汉末的关帝庙。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洛阳,参观了山陕会馆和关帝庙,在《关于河南及陕西的报告》等著作中,首次提出从洛阳到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有一条古老的商路,并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关公文化是“一带一路”重要的文化符号,关公被称为武圣人,被尊为关圣帝君,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关公文化经过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三次大的移民行动传播到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和国家分布着数以百计的关帝庙;关公文化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媒介,纵观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关公文化是最为成功的典范,关公文化已经成为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圆通儒释道,和睦众民族,具有永恒魅力,又富有时代价值的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成为凝聚天下华人的精神纽带和沟通世界的情感钥匙。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和道德力量,关公文化必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强劲的推动力量。关公信仰与国、与家、与人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传承关公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程树平大使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关公在国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马文海教授从人文哲学的高度阐述了关公的血性担当,从利他性的层面剖折了关公精神在现实生活的必要性;刘一麟女士分享了她建设关圣产业园的收获与体会,表达对关公文化提升的渴求。
“关公奖”由海内外的华人社团、新闻媒体和知名人士组成第三方评介机构,采取“诺贝尔+福布斯”的运作模式,采用“背对背、不收费、提名制、评选制”的评选方法,定期推出的人文精神大奖,其宗旨是树立道德坐标,激励诚信典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矢志打造社会各界的诚信丰碑。迄今举办三届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华人华侨的肯定和赞许,据论坛介绍,自第四届起,将细化奖项设置,压缩获奖人数,设立忠义奖:精忠报国奖,信义奖:商业道德奖,仁义奖:公益慈善奖,正义奖:公正执法奖,义勇奖:见义勇为奖,德孝奖:中华孝道奖等六个奖项,每个奖项只奖励一人,在华人聚集的国家和地区举行颁奖仪式,届时还将对弘扬关公文化、保护关公文化遗产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
论坛之前,北京市道教协协会副会长、通州佑民观主持刘崇尧道长率众在喜庆堂水岸举行了庄重的"关公磨刀日"祈福仪式。民间传说农历五月十三这一天是关公磨刀的日子,关老爷在这一天单刀赴会之前要借雨水磨刀。每到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人香客就要到关帝庙或华人汇聚的场所,举行庆祝活动,献大刀、祝华寿,许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祈求关公保一方平安。“关公磨刀日”早已成为海内外华人的一个传统节日。
(丁酉)年关公磨刀日祈福仪式
关公文化与“一带一路”国际论坛
关公文化与“一带一路”国际论坛在喜庆堂庄园举行
郭占斌先生主持论坛并作主旨发言
程树平大使以亲身经历讲述关公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马文海教授从人文哲学的高度阐述了关公的血性担当
沈如祥参赞认为关公文化是民心相通的重要媒介
著名外交家、驻法国使馆原一等秘书计欣乐女士
著名外交家、驻纽约总领馆原一等秘书吴宝凤女士
王军先生呼吁中华文化回归之日便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时
刘一麟女士作为关家媳妇弘扬关公文化责任在肩
穆田耕司介绍关公文化在日本
实业家赵泉水认为践行关公精神要落实在一言一行
通州山西商会会长王千说工匠精神就是关公信义精神的坚守
第四届全球华人关公奖启动仪式
关公奖组委会秘书长介绍第四届关公奖评选办法
第四届全球华人关公奖启动,关公文化国际发展联盟揭牌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dl/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