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妈这两天人在商学院戈壁挑战赛上磨练体力和毅力,却也没幸免地被这事刷屏——
媒体报道《奥数天才坠落之后》讲述两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得主、曾经的奥数大神付云皓,如何沦为一名二本师范院校的数学老师,之后被访人物付云皓本人跟进回应《我没有坠落,我正在脚踏实地处》。
《人物》杂志的报道,把这个曾经的奥数天才、现如今第一眼略显肥胖油腻的中年人刻画成一个losr,充满了“伤仲永”的惋惜,连文章的配图都耐人寻味地调成了黑白。
采访发出不久后,付云皓本人在知乎上发文回应反驳。
他说:
“现在的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付云皓,也许看完这篇文章后,你们依然认为我是坠落的天才,那么我也欣然接受,因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的进步,让人成长得更接地气些。也许的曾经“好运气”让我漂在空中,后来的“坏运气”也让我飞流直下,然而现在的我就是稳稳地在平地耕耘的我。没有所谓的自甘堕落,没有所谓的“伤仲永”,关心我的人,请不要担心,我在以自己的步调努力和这个时代一起前进着。
”综合了记者报道和被访人回应,睿妈最大的感触就是——神童也是人,不要狭隘定义“成功”。
1
睿妈不认识付云皓其人,但从第三方报道和他的自白了解其人生轨迹后,并没有觉得他有多么失败。
相反的,睿妈觉得他活得挺明白的,价值观和心态摆的挺端正,不被别人的节奏所乱,“不忘初心”已经是很难得了!
付云皓是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和连续两年的满分金牌得主——BTW,在中国国家队三十余年的参赛史上,取得这一成绩的选手只有三个——付的个人历史很牛了,但现在自己定义为“一名普通师范院校的教师付云皓”,还乐在其中,同时从事着奥数培训老本行,组建了温馨的小家庭,这难道不应该是值得称赞的“脚踏实地的幸福”吗?
付云皓说起自己为什么去到“二本师范”学校当老师,是想“让广东省多几个靠谱的中小学老师。嗯,就是很简单的想法,没有什么星辰大海,没有太多高远的学术理想的宣扬,我只想尽自己的力量,让初等教育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有水平,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让尽量多的孩子受到正确的引导。”
他其实是说:我没坠落,没成为最耀眼的那一颗又怎么呢,我活得踏实有意义,怎么能就说我输了呢?!
普通人付云皓,仍然是个不简单的人。
2
今年3月份,中科大少年班成立满四十年,大家对“神童教育”走出的所谓天才们充满了好奇,他们现在都去哪里了?
据媒体去年报道,中国科大曾做过统计,成立38年中科大少年班共毕业超过名本科生,约90%考取国内外研究生。毕业10年后的学生中,有超过人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教授;另有55%投身于企业界、19%活跃于金融界,在世界强任职者达到35%。
从统计数据上看,少年班走出来的人大都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但实际上,也不乏很多所谓“反面案例”。
曾被誉为“中国第一天才少年”的宁铂,是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届少年班的明星,19岁成为中国大学里最年轻的助教,但年他在《实话实说》节目中却猛烈抨击神童教育,四年后,38岁的宁铂突然宣布出家为僧。
根据今年3月份的报道,宁铂已还俗,在研究佛教的同时,做心理咨询。说自己“近况还不错,可以做自己心甘情愿做的事情。”
类似宁铂的“神童坠落”的例子不在少数。
世人对“成功”的神童推崇敬仰,对那些“坠落”的神童则围观嘲讽。
这其中其实有两个问题没有厘清——
1.他们不是神童,只是优秀的普通孩子;
2.人们过于功利性地看待教育的成果,过于狭隘地定义成功。
《人物》对付云皓的报道中有一句:“对于天才,人们总是期待进化的发生”。这就是固有的偏见。天才也是人,一个孩子除了智力超人之外,还应该有其他各方面的成长发育。
此外,父母应该怎样定义孩子的成功,如何看待孩子教育的成果呢?
援引俞敏洪的话:「真正成功的教育并不是让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考出了多高的分数,上了多好的学校,找到多高薪水的工作,而更在于我们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品格特质,如诚信、善良、毅力、自控力、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等,这些都是影响孩子一生幸福的品格特质。」
不要用成功的狭隘定义逼迫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平和的心态看待痛苦、失败和挫折,睿妈与你共勉。
部分图文来源:知乎付云皓发文、《人物》
更多精彩,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dl/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