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给当地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中国援建项目屹立不倒,其中中国医院被誉为“楼坚强”,当时成为灾区重要营救中心,源源不断接收着来自加德满都及以外地区的地震伤员。
加德满都及其周围的山谷正好坐落在一个古老而干涸的湖床上,土壤非常非常的松软,松软的土壤反而会放大震动。在如此不利的地质条件下建造的工程,竟能经受如此巨大的摧残,在残垣断壁中屹立不倒,“楼坚强”成为“中国建设”的坚持。
医院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明巴湾,建筑面积11,平方米,设有22个普通和专业科室及四个后勤处,共有床位,抗震设防烈度8度,年10月建成移交,是尼泊尔新政府组建以来第一个开业的中国援助项目,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设计,中铁四局承建。
地震发生后,医院主体结构完好稳固,整体外观及外墙、门窗、玻璃完好,梁柱未发现裂缝,内墙完整几无裂缝,室内吊顶、地砖等总体良好,仅有个别吊顶脱落,二层外墙有少量横向裂缝。
坚强的理由
一、政府高度重视
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援外项目质量,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规章制度,并与受援国共同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年底,商务部曾发布援外综合部令——《对外援助管理办法》,明确将援外项目建成后长效质量保证和配套技术服务纳入项目管理范围,推动中国援外项目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采用中国抗震技术标准
记者走访商务部某负责人,他介绍:“尼泊尔地震多发,所以项目都是按中国8度抗震设防,从而在源头上保证了中国援建项目的安全稳固。中国对外援助建筑项目在抗震方面的原则是‘大震不倒、中震能修’,而尼泊尔的援建项目大大超出了这个范围,工程质量经受住了大震考验。”因为很多受援国没有系统的地震建筑规范标准,中国援外工程的建设坚持中国工程建设规范和标准为基础。而中国的抗震建筑标准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吸收了很多地震多发国家如新西兰的经验教训。
负责人还强调,中国援建项目的抗地震程度,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质、气候以及以往地震情况等资料进行不同的设计。在尼泊尔的援建项目,就是根据取得的地质勘察报告和尼方提供的基础数据来设计建造的。经过严格的专家论证,像尼泊尔这样地震多发的国家我们重度设防,抗震设防烈度8度,大致相当于抗6级多的地震。而此次即便是8级地震也经受住了考验。至于建筑如何抗震,有多方面考量。比如在构造设计上,墙里面布放多少钢筋、钢筋的粗细、如何搭接,都会产生不同的抗震能力。
三、工程实施“终身责任制”
为严格确保对外援建项目的工程质量,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建立了完善的工程招投标体制,并在设计、实施、监理等各个环节实施“终身责任制”。中国的援建项目一直有着很高的质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抗住了当地的地震,在瓦努阿图的援建项目还经受住严重飓风的考验。
坚强的背后
记者联系到当时负责医院的主要设计者,医院在如此强震中屹立不倒的原因。
一、抗震烈度和都江堰灾后重建一致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是外经贸委的援建项目,由我院中标,大概10余位设计师一起在年完成设计。”
医院能经受本次强烈地震考验,和采用的设计标准有关,“尼泊尔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属地震高发区。在项目初期尼方给我们提供了地震参数、地质勘察报告。我们按照中国的设计规范要求,将其换算成中国规范中的抗震设防参数,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该项目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这跟汶川地震重建后的都江堰所使用的抗震设防标准一致。”另外,因为该项目属医疗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
二、因地制宜采用筏板基础,提升抗震性能
除了抗震设防等级比较高,西南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们还想了两个办法应对加德满都松软的土质。据测算,当地土层的承载力约每平方米8吨,土质情况较差。而在土质情况较好的情况下,医院医院,设计师会选择独立基础,即一根柱子一个基础作为房屋的基础形式。
因此,项目设计团队根据当地的地质情况,采用了合理的基础形式——筏板基础,即整个基础就是一整块的混凝土,增加建筑的整体性,从而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据项目设计团队分析,医院造成破坏,和整体基础设计也有一定关系。
另外,医院主体由三个条形建筑构成,每个条形建筑之间用连廊连接,并且均用抗震缝隔开,这样一来,地震时两幢建筑相互变形也不会受到影响。
三、严格按照规范施工
设计的抗震等级再高,设计理念再好,如果施工做不到位,也难以达到抗震效果。负责医院施工的中铁四局集团海外工程分公司同事表示,在抗震建筑的施工上,每道工序都有严格规范,比如什么等级的水泥凝固期要多长时间;挖土方时,怎样增加密实度..这些技术规范,不同的施工单位做法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在一些重要节点上,施工效果甚至会超过设计的要求。医院门口坡道的设计本来是没有钢筋的,医院大楼主体连接更加牢固,在实际操作中加铺了一层钢筋加固。
四、严把原料关
为确保施工质量,必须对建筑原材料进行严格地质量控制。援建项目的大部分材料是从中国运过去的。
此外,该项目需要大量混凝土,但当地没有混凝土搅拌机等设备,现场混凝土生产能力不大。为确保工程质量,只能实行三班倒,连续四天四夜施工,中间不中断。因为一旦中断,混凝土的质量肯定没有整体作业的好。
五、在枪声中加紧施工
除了在项目设计、施工方面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外,中国援建尼泊尔项目的人员还经受住了来自其他方面的重重考验。医院项目年4月开工。当时正赶上尼泊尔发生内战,尼泊尔毛派与政府军经常交火。这个项目在城市主干道边上,在施工现场每天都能听到枪声。
为确保项目人员的人身安全,整个施工现场采用全封闭式管理,外面用围墙围住,人员不能随意外出,吃住都在工地。只要外面的人不冲进来,里面的施工都是正常进行的。在高峰期,这个项目大概有中国工人70人左右,当地工人-人。
在内战期间,毛派常组织强制性罢工,封锁交通,不允许当地工人外出工作,项目经常面临当地员工人手短缺问题。为克服这一困难,项目组在尼泊尔当地个工人里选出50人,在施工区域里给他们开辟了一个生活区,里面建了宿舍,保证他们有住的地方、洗澡的地方和做饭的地方,和中国工人一起工作。这样,即便在罢工期间个人来不了,也能保证施工进度少受影响。
结语
“楼坚强”的背后,映照着广大参建人员风餐露宿、日夜奋战、挥汗如雨的劳动场面;映照着千百个钢筋工、砌工、混凝土搅拌工,用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责任心,凝聚成的“大国工匠”的劳动风采;映照着他们为援外事业背井离乡,忍受离情别绪,默默付出,无怨无悔的劳动精神。
这样的场面,这样的风采,这样的精神,在中国海外的项目工地上随处可见。“中国建设”深深扎根于海外的国土,渗透了炎黄子孙的智慧和辛劳,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益求精的建设精神,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坚韧不拔和自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也展示了中国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转变的国家形象。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ls/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