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预计:8分钟
从
雾霾治理看印度的国家能力
本视频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印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毛克疾在“观视频《答案》年终秀”上所做演讲,以下为毛老师演讲文字版:
从一张图片说起。
我一开始看这图片,感觉印度人可真是虔诚,冰天雪地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出来祭拜神明。后来,朋友提醒我,我才知道,原来这地上不是皑皑积雪,而是德里高浓度污水泛起的白色有毒泡沫,这天空中飘的也不是片片雪花,而是超高浓度悬浮颗粒物造成的雾霾。今年和前几年一样,关于印度环境污染的消息又登上了新闻头条。不知不觉中,德里已经取代北京,成为全球雾霾的代名词。
作为中国人,尤其是平时生活在北京的中国人,对于印度雾霾,心情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作为北京这几年空气质量大有改善,我暗自庆幸最近几年的环保治理效果不错,有一种作为“过来人”的得意。另一方面,我们不久以前还深受雾霾的危害,因此对印度人民的处境非常同情,作为世界大国,印度仍在苦苦探索,似乎还没有找到治理污染的有效途径。
从历史的角度看,雾霾绝不是中国、印度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专利,而是几乎全球所有国家要经历的过程,是大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工业革命时代,英国伦敦以“雾都”之名闻名天下;洛杉矶更是的成为全球光化学污染的典型案例。
然而,今天我们为什么谈雾霾问题呢?因为每天所处的环境其实和治安、排水、电力、交通一样,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因此,环境治理也正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侧面体现。我去过德里很多次,范老师也刚刚从德里回来,我平时生活在北京,今天又到了上海,所以我特别想从环境治理的角度谈谈我看法和切身体会。
壹
雾霾是如何形成的?简单的说,污染的产生和消散决定了雾霾的情况。如果消散比产生的快就云淡风轻,而如果产生的比消散的快,就会导致雾霾重重。
一方面,从污染产生看,德里和北京其实很相似,不仅自身都是重大污染源,同时都处于污染源的包围之中。作为世界两大人口最多国家的首都,德里和北京本身就是很大的污染源。临近德里的恒河平原和五河平原是印度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人口非常稠密。而这个地区同时也是印度工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北京大家就很熟悉了,不仅被华北平原农业区包围,还和河北、山东的重化工业基地挨在一起。这种经济地理布局,使得北京和德里都承受了大量来自周边的污染。
另一方面,从污染消散看,德里和北京都背靠高山,面朝平原。德里北面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西面是阿拉瓦利岭余脉丘陵,东南面则是广阔的恒河平原。与此相似,北京北面是燕山山脉。西面则被太行山余脉所包围,东南也是华北平原。这种西北山地、东南平原的构成,阻碍了冬季北半球盛行西北风,使得德里和北京的扩散条件变差。简单的说就是,冬天风刮不进去,雾霾也吹不走。
总体来看,污染产生的多,消散的少,决定了德里和北京冬季雾霾围城的状况。
贰
德里雾霾围城,这些雾霾到底是哪里来的?简单的说,有三大来源:
第一是经济增长导致的污染。这很容易理解,城市发展带来的交通排放、建筑扬尘、供暖发电都要产生污染,这很难避免,可以说是经济增长产生的必然现象。可以说,经济活动也是最直接的污染源。
但是,要缓解这种污染,印度经济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用昂贵的进口无烟煤代替本地的褐煤、泥煤用于发电、再比如用天然气彻底取代汽柴油用交通等等。另外,工厂停工、交通限行这些环保措施也不是免费的,都要付出相应的经济成本。
但是,从印度近期的经济状况看,似乎很难再抽身对付环保问题。第三季度增速降至4.5%,创多年新低。除此之外,因为莫迪政府的减税政策、基建计划,印度财政可以说亚历山大。年10月就已经提前达到了赤字目标,全财年最终赤字率可能达到3.7%,远高于年初承诺的3.3%。简单的说,现在印度经济保增长才是最紧迫的任务,至于污染什么的,可能一下子还真顾不过来。
经济增长导致污染很好理解,在印度政治失调也可以导致污染。我前面已经介绍过,德里雾霾很大一部分自周边地区,比如旁遮普、哈里亚纳、北方邦的农民焚烧秸秆。然而,对于这些外部污染源,德里地方政府似乎拿不出什么特别好的办法。
一方面,拿钱补贴清洁能源、农业生产的“胡萝卜政策”虽然政治上可行,但是经济上德里根本无法负担。另一方面,德里政治上敲打、强压周边地区的“大棒子政策”,虽然经济上没什么问题,由于各地分属不同政党,因此这种做法毫无可行性。
既然地方政府无法协调,那中央政府呢?事实证明啊,虽然印度中央政府身在德里,但在在国家层面它也束手无策。例如,印人党在北方邦执政,同时北方邦也是印人党最重要的票仓,但是德里却在平民党手中。莫迪的中央政府会去得罪北方邦选民而为平民党的德里争取清洁空气吗?再如,旁遮普是锡克教大本营,而很锡克教徒是自耕农,如果中央政府强调禁止焚烧秸秆等环保措施,不仅可能引发旁遮普邦的政治反弹,还可能引起锡克教徒的宗教动乱。
经济源头和政治源头说完了,下面还有一个很有“印度特色”的污染源,那就是由贫困导致的污染。我们知道,一般来说,越便宜的燃料污染就越大,越昂贵的燃料就越清洁。所以,越富裕的消费者选择就越多,天然气、汽柴油、煤炭、木材你想用什么都可以,随便挑。但是,如果你处于贫困之中,那不好意思,你只能碰见什么用什么,所以大部分时候你能找到的东西只能是生活垃圾(比如塑料袋、包装盒)、农牧垃圾(比如牛粪),用这些燃料做饭、取暖,那结果可想而知。我之前在冬天也去过德里,发现贫民窟烧垃圾大有人在。虽然目前莫迪政府正在大刀阔斧推煤气罐子、小煤炉代替垃圾燃料,但如果没有经济发展作为其购买力支撑,光靠政府补贴,这一举措也长期难以为继。另外,顺便说一句,小煤炉我们都很熟悉,本身是特别严重的污染源,只不过比垃圾好点,如果大规模推广,污染也会非常大。
叁
说了这么多污染的话题,感觉有点沉重,下面我们就说说这么解决污染问题。
如果说中国治理污染什么经验可言,我觉得最重要一条莫过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一定要用发展解决”。虽然说,“先污染后治理”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但客观的说“先污染后治理”也有某种必然性在里面。
这里可以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环境库兹涅兹曲线。
在临界点之前,一个经济体人均收入越高,环境污染就越严重,但一旦过了临界点,之后人均收入越高,环境污染就越少。这一点也和我们的经验观察非常符合:在曲线的最右端,是美国、日本、西欧发达国家,他们人均收入高,完全可以用的起清洁能源、清洁技术,所以不仅城市人居环境非常好,而且自然生态也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在曲线的最左端,则是完全原始丰饶的地方,如东非草原、亚马逊雨林深处,因为没有大规模现代经济活动,自然生态保持原样,是真的纯天然、无污染。但是,除了最左端和最右端以外,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出于曲线中的某个位置上,而印度、中国等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则出于曲线临界点附近,环境破坏也处于峰值位置。
虽然中国和印度都处于峰值附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印度却有一个关键的不同点:一个在临街店的左侧,一个在临界点的右侧。中国一些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已经迈过了临界点,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问题也会逐步缓解,而其他地区也延着这个轨迹不断前进。然而,印度全国似乎还处于临界点左边,还出于经济越发展、人均收入越高,环境破坏就越严重的阶段。例如,莫迪政府上台以来推行的“印度制造”和大规模基建其实就是例子。
与此同时,印度还面临了环保运动的压力。大量的社会组织、环保组织,他们从生态主义、环保主义出发,要求停止发展。归根到底,他们是看不到印度国家右移的希望,却看到的右移的危害。他们看不到希望,因此决定烂到底,直接掉头向左转,可以说是放弃发展。印度若要环保,发展才是解决的药方。因此,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向环境“借贷”,从而集中力量冲破“临界点”,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污染某种程度上说是“必要的恶”。但是,印度国家能力长期“低信用”,导致印度老百姓不相信希望,也不愿意继续向环境借贷。
某种程度上说,能够先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再通过强大的经济实力来解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面问题,是一种强大的时间维度协调能力。可惜,印度做不到。
肆
除了时间维度的协调以外,中国另外一条最大的经验就是“全国一盘棋”——也就在空间上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某些地方先实现突破,再顺次解决其他地方的问题。例如,在中央政府的协调和支持下,北京和河北就出台了大量举措。比如,中央政府会根据河北涵养了多少水源、植了多少平的树、淘汰了多少落后产能,来河北相关补助,用真金白银的告诉你什么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一来啊,落后地区搞环保政策,也是有利可图的。而这些补助的来源其实正是那些受惠地区的贡献的税收,通过这种方式北京也能够反哺河北。
然而在印度,德里和北方邦、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却不断陷入政治大乱斗。因为缺乏中央统一协调,面对污染问题,印度出现各种政治乱相。比如,德里的平民党首席部长阿尔文德(ArvindKejriwal)呼吁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北方邦地方政府加大力度帮扶农民处理秸秆,以减少焚烧污染大气。但是,旁遮普邦首席部长阿玛琳德(AmarinderSingh)却直接指责阿尔文德“胡说八道”,他说农民烧秸秆是成百上千年年的传统做法,这么多年都没有造成雾霾,为什么现在却出现雾霾问题?因此,德里的雾霾肯定是工业、交通和放鞭炮造成的污染。这样互相推诿、扯皮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最过分、最搞笑的一条就是印度人民党某邦的高官甚至把这个问题国际化,说雾霾是印度某两个领国的阴谋,这就很让人尴尬了。
因为中央和地方职能部门什么都管不了,在治理雾霾问题上,冲在最前面的居然是印度最高法院。因为,只有最高法院能跳出政治缠斗,告诉大家“竞选不应是各政党的唯一要务”,不要把印度变成“毒气室“。
伍
“什么样错误最难纠正,人们自认为‘正确’的错误最难纠正“。这是我在”又见印度“系列视频里说过的一句话,现在放在德里的雾霾问题上适用。德里周边的贫困的农民没有先进农业技术,只能烧秸秆肥田,他们有错吗?没错。印度经济发展快速,需要廉价的燃料发电、炼钢、烧水泥有错吗?没错。印度环境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了,环保抗议新建电站有错吗?也没错。这些诉求单独拿出来都有充分合理性,但是放在一起却造成了每个人都厌恶的后果。
从这个角度上看,其实印度国家能力薄弱正是问题根源——薄弱的国家能力使印度无法将种种互相矛盾的“正确行为”,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进行选优排序,因此没办法从国家全局利益的角度出发,做出利与中长期利益的明智决定。与此相反,种种并行的“正确行为”缺乏协调,在互相作用、互相牵制、互相抵消后,反而造成了最坏的结果。这一点用囚徒博弈可以解释的非常清楚——因为缺乏协调,每个人似乎都做出了最利于自己的正确决定,但是最后却没有带来最优的结果。
本期编辑:马鹏恒
南亚研究通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ls/4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