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gopagurusboreonotus白斑声纹寄居蟹/南北沟纹寄居蟹/孔背鸮寄居蟹
生境:沙质,泥质,寄居于多种螺壳;寄居的螺壳上总包着海葵;-米。
分布:东海,香港,台湾;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
鉴别特征:
楯部长大于宽;额角为钝三角形,侧突小,几乎与额角等长,额角和侧突之间的楯部前缘显著内凹,楯部前外侧缘略凹。眼柄短,短于楯部;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五分之一;眼鳞简单,为尖三角形。第一触角柄略超过角膜末缘,第二触角柄短于眼柄,几乎达角膜基部;第二触角鳞片超过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几乎达一半,末端具二分裂的刺,内侧缘具4-6个刺,侧面具1或2个刺。左右螯肢几乎相等,左螯略大,两螯的形状和刺相似;两指闭拢紧密,内侧缘具大圆齿,指尖为黑色角质尖刺;可动指背缘具小刺,外侧面散布刺状突起;掌部和腕节的接合处大约逆时针旋转45度,背缘具1行带有黑色角质小刺的突起,掌部外侧面覆以角质尖的刺状突起,近基部一半为白色突起,不动指外侧面密布黑色角质尖突起;腕节背缘具1行5-6个刺,末端具小突起,外侧面散布突起和角质刺;长节腹缘具大突起。螯中间面具发声器,掌部腹面末端和可动指连接处具与末缘基本垂直的19—21个等距平行角质脊,近两侧的角质脊较短,其它部分还稀疏排列几行8-10或3-5个平行排列的角质脊;可动指腹面具4或5行较短垂直成行排列的角质脊。第二步足和第三步足短粗;指节略长于掌节,指节和掌节外侧面具角质尖小刺或刺状突起。螯足和步足均覆盖稠密刚毛。雄性具成对第二腹肢,腹肢具退化的外肢,内肢进化成生殖孔。尾节中缝小,左右后叶不对称,左后叶长于右后叶,末缘均无刺。
白斑声纹寄居蟹StrigopagurusboreonotusForest,
雄性: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螯足可动指和掌部,腹面观;d.左第三步足,背面观;e.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讨论:根据王复振,董聿茂()的描述,虽未能检视标本,但可以确定多斑细螯寄居蟹Clibanariusmultipunctatum为该种的同物异名。
声纹寄居蟹属
分布:东印度洋至西太平洋。
鉴别特征:在螯足的螯和可动指的中间面具发声结构,螯足的腕节和长节外侧面背缘处具带角质刺的齿。螯足和步足外侧面具小刺,但不具横纹。
讨论:Forest()依据螯足的掌部和可动指腹面发声器的结构不同提出把Trizopagurus划分为3个属,即TrizopagurusForest,、StrigopagurusForest,和CiliopagurusForest,。Strigopagurus具有这3个属中最完善的发声器结构,其角质脊相对更粗,每一“块”的排列更紧凑;螯足的腕节和长节外侧面背缘处具带角质刺的齿。该属仅发现于东印度洋至日本和波利尼西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热带种。
我国仅有这一种
Clibanariuscorallinus珊瑚细螯寄居蟹
生境:珊瑚礁,岩基海岸,寄居于多种螺壳。
分布:南海,台湾;印度洋东部至日本(琉球群岛);新喀里多尼亚;法属玻利尼西亚;潮间带。
鉴别特征:
楯部近矩形,长大于宽;额角为尖锐三角形,超过侧突。眼柄细长,等长于或略短于楯部;基部膨胀,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六分之一;眼鳞小,近三角形,前缘内凹,顶端具1-4个刺,偶尔更多。第一触角柄未达角膜基部,第二触角柄短于或等长于第一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细长,超过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多刺。左右螯肢几乎相等,多刚毛;不动指、可动指、掌部和腕节外侧面均具尖锐的圆锥状刺且伴以刚毛丛;两指闭拢时紧密,指尖为黑色角质匙状,内侧缘均为大圆齿状;不动指腹缘具小刺,延伸至掌部腹缘;长节腹缘末端具刺,外侧面具白斑。步足覆以黄色或棕色刚毛丛。第三步足掌节略长于指节;左第三步足外侧面平坦;指尖为黑色角质大刺,指节腹缘具黑色角质小刺,被刚毛掩盖;腕节背缘末端具1个大刺。尾节中缝显著;左右后叶稍不对称;末缘均具成行的弯向腹面的刺,左后叶的刺更大。
珊瑚细螯寄居蟹Clibanariuscorallinus(H.MilneEdwards,)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比例尺=1cm
讨论:该种多生活于珊瑚礁中,体色多为红棕色;且其左右螯足相等,外侧面均密布白色突起,螯足和步足具稠密细刚毛,易于鉴定。
Clibanariuspadavensis脉足细螯寄居蟹
生境:沙质,泥质。
分布:南海;孟加拉湾;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
鉴别特征:
楯部长大于宽,额角三角形,超过侧突。眼柄细长,超过楯部;角膜未膨胀;眼鳞三角形,侧缘多刺。第一触角柄未达角膜基部或等长于眼柄,第二触角柄达角膜末缘;第二触角鳞片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端,顶端单刺,内侧缘具1-3个刺,外侧缘无刺。左右螯肢对称,螯均细长;左螯两指闭拢时紧密,可动指外侧面具黑角质尖小刺;腕节背缘具1行5个刺,腕节和长节外侧面隆起,腹缘小锯齿状。右螯两指闭拢时具宽缝隙,掌部外侧面具1浅沟;腕节背缘具5个刺,末端的刺大;外侧面具1纵沟。步足指节长于掌节。左第三步足指节腹缘末端具6-8个刺;腕节背缘末端具1大刺;指节、掌节和腕节背腹缘均具长刚毛丛。
脉足细螯寄居蟹ClibanariuspadavensisDeMan,(引自Alcock,)
Clibanariusclibanarius细螯寄居蟹
生境:沙质,泥质,寄居于多种螺壳。
分布:香港;非洲东海岸;孟加拉湾;马来西亚;新加坡。
细螯寄居蟹Clibanariusclibanarius(Herbst,)(引自Alcock,)
Clibanariuscruentatus血染细螯寄居蟹
分布:南海;印尼马来,丹老群岛,富纳富提,新西兰;潮间带。
鉴别特征:
额角达眼鳞基部。眼柄细长,等长于楯部;角膜略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七分之一;眼鳞简单,三角形,顶端尖。第一触角柄未达角膜基部,第二触角柄等长于第一触角柄,第二节腹缘具1明显大刺;第二触角鳞片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端,背侧缘具2个刺。左右螯对称,两指内侧缘具大齿,两指和掌部外侧面具刺状突起,,伴以刚毛丛;掌部背缘具1行4个刺;腕节背缘末端具1个刺;长节腹面近背末缘具1尖刺。左第三步足指节等长于掌节,指节和掌节无刺;腕节背缘末端具1大刺。
血染细螯寄居蟹Clibanariuscruentatus(H.MilneEdwards,)(引自FizeetSerene,)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比例尺=1mm
讨论:该种楯部,眼柄和触角柄,螯足和步足均为红色。
由于学名比较特殊,在网上找不到照片
Clibanariusransoni瑞氏细螯寄居蟹
生境:珊瑚礁坪,海草床。
分布:南海,台湾;越南;印度尼西亚;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塔希提岛;法属玻利尼西亚;潮间带。
鉴别特征:
楯部长略大于宽;额角为宽三角形,长于侧突,额角和侧突之间的楯部前缘内凹。眼柄细长,短于楯部;角膜约为眼柄长度的五分之一;眼鳞大,三角形,末端具3-5个刺;。第一触角柄达角膜基部,第二触角柄超过角膜基部;第二触角鳞片达到第四节末缘或者稍微超过,内侧缘具2个刺,外侧缘具1个刺,顶端具1个刺。左右螯肢近相等,掌部中缘、可动指和不动指上具比较突出的小刺或突起。步足指节短于掌节,腹缘具4或5个角质刺;右二和右三步足掌节的背侧缘圆形,左第三步足背侧缘稍微隆起,具1行小突起。尾节后叶稍不对称;左后叶大于右后叶,末缘皆具小刺。
瑞氏细螯寄居蟹ClibanariusransoniForest,
雄性: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比例尺=1cm
Clibanariusenglaucus兰指细螯寄居蟹/蓝指细螯寄居蟹
生境:岩石海岸,海草床,珊瑚礁。
分布:台湾;日本;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马约特岛;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水区。
鉴别特征:
楯部长宽几相等;额角为尖锐三角形,侧突发达,超过额角一半。眼柄长度适中,略短于楯部;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六分之一;眼鳞近三角形,基部接近,顶端具5个刺。第一触角达角膜基部或中间,第二触角柄未达角膜基部或第一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细长,达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内侧缘具2-3刺,顶端具3刺。左右螯肢几乎相等;两指闭拢时紧密,指尖为黑色角质刺;不动指外侧面具刺状突起;可动指背缘和外侧面具角质顶刺状突起;掌部外侧面覆盖具角质顶刺的突起,背缘具5个大刺,和腕节连接处有1个刺,腹缘仅具稀疏的小刺,延伸至不动指腹缘;腕节背缘末端具钝刺,外侧面具尖突起,散布颗粒;长节腹缘末端具1刺,外侧面具2个刺状齿。步足显著长于螯足;第二步足和右三步足指节和掌节外侧面凸圆;左第三步足指节和掌节外侧面稍扁平;指节短于掌节,腹缘具成行的角质小刺;掌节背缘末端具尖刺,外侧面近背缘处具1凹槽,腹缘具小刺及刚毛;腕节背缘末端具大刺,腹缘具2个小刺;长节背缘无刺,腹缘具小刺及刚毛。尾节中缝窄,左右后叶不对称,左后叶大于右后叶,末缘均无刺。
兰指细螯寄居蟹ClibanariusenglaucusBalletHaig,
雄性: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比例尺=1cm
Clibanariussnelliusi白刺细螯寄居蟹
生境:沙质和岩石。
分布:南海,台湾;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几内亚;潮间带。
鉴别特征:
楯部长略大于宽,额角为尖锐三角形,显著长于侧突。眼柄等长或长于楯部;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六分之一;眼鳞前缘内凹,内侧缘直,顶端多刺。第一触角柄达角膜基部,第二触角柄未达角膜基部;第二触角鳞片大,超过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顶端二分裂,内侧缘通常具3个刺。左右螯肢几乎相等,左螯略大,两螯的刺相似;两指闭拢时具宽缝隙,指尖为黑色角质匙状,内缘具大圆凸;可动指、不动指和掌部外侧面具圆锥状刺;掌部背缘具成行的刺;腕节背缘末端具大刺。左第三步足指节略短于或等于掌节,外侧面略凸,腹缘具小刺;掌节外侧面凸圆或者扁平;腕节背缘末端具大刺。尾节中缝小,左后叶大于右后叶,整体末缘倾斜,均具刺,一直延伸至侧缘。
白刺细螯寄居蟹ClibanariussnelliusiBuitendijk,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
比例尺=1mm
比例尺=1cm
Clibanariushumilis微小细螯寄居蟹/矮小细螯寄居蟹
生境:红树林和岩石海岸。
分布:台湾;毛里求斯;马约特岛;罗德里格斯岛;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法属玻利尼西亚;潮间带。
鉴别特征:
楯部长略大于宽;额角尖而短。眼柄略短于楯部;角膜略膨胀,短于眼柄的三分之一;眼鳞大,近三角形,顶端具3或6个刺。第一触角柄略超过角膜基部;第二触角柄到达或稍超过角膜,第四节末端具1个刺;第二触角鳞片达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侧面具3个刺,顶端具1个。左右螯肢不对称,右螯较长且宽;左螯可动指背缘具成行的尖刺;掌部背缘具成行4-6个尖刺,外侧面和腹侧面覆以多刺的小突起,近背缘处具一行1—5个尖刺;腕节背缘具1行3个刺,末端刺最大,外侧面具突起,掌部和腕节交接处具1大突起。右螯与左螯的刺和突起相似,但少了大刺。左第三步足指节稍短于或等长于掌节,指节腹缘具1行5或6个角质小刺;掌节背侧缘具隆起,腹缘无刺但散布刚毛丛;腕节背缘具1个刺。尾节具浅的中缝,左右后叶不对称,左后叶略大于右后叶,末缘均具小刺,侧缘具各1—3个角质尖刺。
微小细螯寄居蟹Clibanariushumilis(Dana,)
雄性: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
比例尺=1cm
我国只有台湾才有,所以X宝上卖的那个并不是,而是寄居蟹科寄居蟹属的某一种,很高的可能性是长指寄居蟹P.minuts
Clibanariusmerguiensis墨吉细螯寄居蟹
生境:海草床,珊瑚礁,礁坪和岩石海岸。
分布:南海,台湾;莫桑比克;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潮间带。
鉴别特征:
楯部近矩形,长大于宽,额角为尖三角形,等长于侧突。眼柄较短,等长于楯部;基部膨胀,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五分之一;眼鳞大,近三角形,顶端具5—6个刺。第一触角柄达角膜基部至角膜末缘;第二触角柄近角膜末缘或长于角膜末缘;第二触角鳞片细长,超过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顶端单刺或二分裂,内侧缘具2-4个刺。左右螯肢相等或近相等;刺和突起相似;两指闭拢时具缝隙,指尖为黑色角质匙状;左螯可动指背缘和外侧面具圆锥状刺;掌节背缘具1-2行大刺,呈锯齿状,外侧面覆以突起或刺,腹缘具小刺,延伸至不动指;腕节背缘末端具大刺。步足指节短于掌节,腹缘具5或6个角质刺;指节和掌节外侧面无刺,但具小凹陷及刚毛;第二步足和右三步足圆柱形,外侧面光滑且凸圆;左第三步足外侧面平坦,背缘隆起且尖锐,腕节背末端具单个刺。尾节中缝较大,左右后叶从几乎相等至显著不相等;末缘各具5—10个刺延伸到侧缘,部分刺被长刚毛掩盖。
墨吉细螯寄居蟹ClibanariusmerguiensisDeMan,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比例尺=1cm
Clibanariusarethusa稀毛细螯寄居蟹/疏毛细螯寄居蟹
生境:珊瑚礁;潮间带至10米。
分布:台湾;印度;越南;丹老群岛。
鉴别特征:
楯部长略大于宽,额角尖锐,超过侧突。眼柄较长,约为楯部长度的五分之四;眼鳞小,近三角形,顶端具3-5个刺。第一触角柄几乎达角膜末缘;第二触角柄未达角膜基部;第二触角鳞片较大,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缘。左右螯肢几乎相等,右螯略大,两螯的刺相似;掌部背缘具一行4—5个小刺,外侧面散布刺和稀疏的成簇刚毛,中间的刺大于侧面的;腕节的背缘末端具1个显著的刺。步足的指节腹缘具5或6个小角质刺布满整个缘线;左第三步足指节短粗,与掌节近等长或长于掌节。尾节具模糊的中缝,后叶不对称,左后叶显著大于右后叶,左后叶末缘具5—7个角质尖刺,越靠近外侧越大;右后叶具5或6个刺,但左右后叶的刺均未延伸到侧缘。
稀毛细螯寄居蟹ClibanariusarethusaDeMan,(引自McLaughlinetal.,)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细螯寄居蟹属Clibanarius
分布:世界范围。
鉴别特征:
额角明显但是较短。眼柄细长,眼鳞发育很好,基部很接近,前缘锯齿状。第三对颚足基部接近,座节和基节通常不完全融合,座节具发育完好的冠状脊,没有辅助齿。第二触角鳞片发育很好,具刺,第二触角鞭通常具短刚毛。螯肢相等或近似相等,指节水平开合;指尖为角质匙状。第四和第五步足外面末端具鳞状角质颗粒(rasp)。雄性和雌性在腹部的2-5节左侧具两肢型腹肢,生殖孔成对。尾节不对称,左后叶较大。13对鳃。
讨论:该属各种体色鲜艳,是鉴别物种的有效鉴别特征。大部分标本个体小,鉴别特征近似,增加了鉴别难度。
至此我国分布的该属16种已全部更新完
Ciliopagurusalcocki埃氏纤毛寄居蟹
生境:泥质或沙质底;-米。
分布:南沙群岛;日本,新喀里多尼亚。
鉴别特征:
楯部长宽相等,额角退化。眼部短粗,等长于楯部;角膜微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六分之一;眼鳞简单,三角形,顶端单刺。第一触角柄达角膜基部,第二触角柄短于第一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超过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顶端二分裂,侧缘具2-3个刺。左螯足外侧面具5条横纹,横纹末缘具圆突起和稠密的刷状短刚毛;可动指和不动指外侧面具大圆突起;腕节外侧面具2条横纹,末缘具圆突起和刷状短刚毛;长节外侧面具横纹,横纹末缘无突起,仅具刷状刚毛。左第三步足指节短于掌节,指节外侧面无横纹;掌节和腕节外侧面具短横纹,无完整横纹,横纹末缘具刚毛。尾节左后叶大于右后叶,末缘均无刺。
埃氏纤毛寄居蟹CiliopagurusalcockiForest,(引自Forest,)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螯足指节,腹面观;d.左第三步足,背面观;e.尾节,背面观。
讨论:该种左螯掌部外侧面具5条完整横纹,横纹末缘具白色突起,可动指和不动指外侧面均具成行的白色大突起,与其他种显著不同。
Paguristesacanthomerus突腕长眼寄居蟹
生境:寄居于多种螺壳。
分布:东海,南海,台湾;朝鲜,日本;50-米。
鉴别特征:
鳃双列。楯部长大于宽;额角长,窄三角形;侧突短于额角;额角和侧突之间的楯部前缘显著内凹。眼柄细长,长于楯部;基部膨胀,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七分之一;眼鳞分离,顶端具1尖刺。第一触角柄未达角膜基部,约为眼柄长度的三分之二,第二触角柄略短于第一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大,达第二触角柄第五节中间至末端,末端具单个或二分裂的刺;外侧缘具成行的3—5个刺,内侧缘具1—3个刺;第二触角鞭长,鞭上具短至长的刚毛。左右螯肢几乎相等,右螯略大;两螯的刺基本相似;两指闭拢时具缝隙。左螯可动指呈锯齿状,具成行的刺,外侧面散布偶尔为角质尖的小刺;掌部背缘具1-2行4或5个大刺,外侧面具几行不规则的角质尖刺和成簇的长刚毛,腹缘刺少;不动指内侧缘为小锯齿状,外侧面散布不规则排列的小刺;腕节背缘具1行5—7个刺,外侧面散布成列的刺和成簇的长硬刚毛;长节腹中面基部具中等至极大的圆锥状刺。步足背缘和腹缘具长刚毛丛;第二步足指节长于掌节,腹缘具细长角质刺;掌节和腕节外侧面具1或2行突出的刺,部分被长刚毛遮蔽。第三步足指节略长于掌节;掌节外侧面无刺,具成行的小刚毛丛;腕节外侧面具成行小刺。雄性第一腹肢下层末缘具成行的小刺。雌性具大育儿袋。尾节后叶不对称,左后叶大于右后叶,末缘皆为圆形且均无刺。
突腕长眼寄居蟹PaguristesacanthomerusOrtmann,
雌性,SL=12mm:a.楯部和头的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螯足,腹面观;d.左第三步足,背面观,e.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比例尺=1cm
讨论:突腕长眼与本属其它种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左螯长节腹面具1突起。在检视的标本中,发现这个突起有大有小,但其它鉴别特征无明显区别,所以定为同一个种;和台湾标本相比,其尾节中缝更大,左右后叶差距更明显。Komai(1)描述该种左第三步足掌节外侧面近背缘处具1行小刺,台湾的标本背缘即具1行大刺,而南海的标本该刺很不明显。
Paguristesdoederleini杜氏长眼寄居蟹
?
生境:寄居于多种螺壳。
分布:台湾;日本;90-米。
鉴别特征:
鳃两列。楯部长大于宽;额角短,三角形,末端钝,和侧突几等长,额角和侧突之间的楯部前缘显著内凹。眼柄较粗,短于楯部;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六分之一;眼鳞近三角形,前缘内凹,顶端具1—2个小刺。第一触角柄超过角膜末缘;第二触角柄达角膜基部;第二触角鳞片细长,超过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但未达末缘,顶端具单刺或二分裂的刺,内侧缘具2—4个刺,外侧缘无刺或末端具1—3个刺;第二触角鞭长于楯部。左螯等大于右螯或左螯较短粗;指尖为黑色角质匙状,内侧缘具小圆齿;可动指背缘基部呈锯齿状,和掌部连接处具1个大突起,外侧面具角质刺;掌部背缘具3或4个角质尖大刺,外侧面具角质尖刺,腹缘具刺,一直延伸至不动指;腕节背缘具4或5个角质尖大刺,外侧面散布大刺。第二步足指节长于掌节;背缘具成行的角质尖刺;掌节背缘具成行的大刺;腕节背缘具双排刺,外侧面散布小刺。左第三步足指节长于掌节,指尖为黑色角质刺,指节背缘末端具小刺,背面具单排或双排角质小刺;掌节背缘具1行大刺呈锯齿状;腕节背缘具大刺并间有小刺,外侧面近背缘具1浅沟。所有步足指节背缘均具刷状刚毛。雄性第一腹肢前层背缘具1行角质钩状大刺。雌性育儿袋中等大,近三角形。尾节中缝宽,左后叶略大于右后叶,末缘均具5或6个刺。
杜氏长眼寄居蟹PaguristesdoederleiniKomai,1
雄性: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螯足可动指和掌部,腹面观;d.左第三步足,背面观;e.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比例尺=1cm
Diogenespallescens苍白活额寄居蟹
生境:沙质底,珊瑚礁;潮间带至5米。
分布:南海;越南;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富纳富提。
鉴别特征:
楯部长大于宽至长宽相等,额角退化。眼柄细长,角膜未膨胀,眼鳞近三角形或方形,末缘具4-5个刺。两眼鳞间的额突达眼鳞末缘,顶端尖锐。第一触角柄短于至长于眼柄,第二触角柄未达角膜基部,第二触角鳞片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端,顶端单刺,内外侧缘均具3-5个刺。左螯大于右螯,两指闭拢时具宽缝隙,内侧缘均具圆突起;可动指背缘小锯齿状,外侧面散布小刺;掌部背缘近基部具4-8个大弯刺,近末端具1-4个小刺;外侧面中间具几个大刺,散布小刺;腕节背缘具5-7个刺,末端刺最大,外侧面背缘具1行大刺,其他部分散布大刺。左第三步足指节长于掌节,腕节背缘末端具1个大刺,近基部具1刺;长节腹缘具3-4个刺。尾节中缝小,左后叶大于右后叶,末缘均具成行的刺,左后叶的刺大且延伸至侧缘。
苍白活额寄居蟹DiogenespallescensWhitellegge,(引自Komai,1)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Diogenesavarus长螯活额寄居蟹
生境:礁坪,海草床,泥底,沙底;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53米。
分布:南海,台湾;东非;莫桑比克;塞舌尔;坦桑尼亚;菲律宾,厄立特里亚国;红海;安达曼海;北阿拉伯海;新几内亚;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北部和西北部。
鉴别特征:
楯部长略大于宽,前外侧缘具尖锐小刺,背面具锯齿状横纹,伴随刚毛。额角宽。两眼鳞间的额突简单,细长,顶端刺状,超过眼鳞一半,未达眼鳞顶端。侧突发达,顶端尖。眼柄短粗,短于楯部;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四分之一;眼鳞基部分开,较宽,近扇形,前缘均具1—3个大刺以及几个微刺。第一触角柄末节超过角膜,第二触角柄略短于或等长于第一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较大,仅达或超过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端,顶端为单刺或者二分裂的刺,内侧缘具3—7个小刺;第二触角鞭腹面具长刚毛。左螯大于右螯;左螯细长,约是楯部的二倍长,两指闭拢较紧密,内侧缘具圆齿;可动指短于掌部,背缘为尖锐的锯齿状,外侧面密布颗粒;不动指向下弯曲;掌部和不动指的腹缘具不规则成行排列的小突起或尖刺,掌部外侧面具紧密排列的突起、刺或微刺,自基部正中央具隆起,上面具刺或突起,但该隆起未延伸至和指节的连接处,末缘具1-2行刺;腕节背缘具1行小刺,末端大,外侧面具颗粒和小刺;长节的背缘和腹缘均具颗粒或突起。步足指节长于掌节,相对比较光滑;第二步足腕节背缘通常具2行小刺。左第三步足指节长于掌节,腕节背缘末端具小刺。尾节中缝很小,左后叶末缘具3—6个大刺一直延伸到侧缘,并且中间具几个小刺;右后叶末缘具4—6个小刺。
长螯活额寄居蟹DiogenesavarusHeller,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比例尺=1cm
Diogenesspinifrons棘刺活额寄居蟹
生境:寄居于各种螺壳。
分布:台湾;日本;潮间带和潮下带。
鉴别特征:
楯部前外侧缘具3-4个小刺,背面具小刺形成的横纹。眼柄粗短,与楯部几等长;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眼鳞较圆,近三角形,内侧略弯曲,末缘具2个大刺和几个小刺。两眼鳞间的额突短,近卵圆形,顶端较尖锐。第一触角柄末节的整节或大部分超过了角膜末缘。第二触角柄第五节的十分之七至八超过了角膜末缘,与第一触角柄长度相等或稍长于第一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为尖三角形,内侧缘具1行4-5个尖刺,未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端;第二触角鞭略长于楯部,腹面具长刚毛。左螯具尖锐的或钝的微刺,掌部腹缘凸圆,不动指有时向下弯曲;指节和不动指之间具缝隙;掌部具1或2行小刺,外侧面靠近腕节处具1行5个大刺,到掌部一半处停止,其它部分具4或5纵行稀疏的小刺或突起,不动指的外侧面具纵向小瘤;可动指背缘具1隆起,密布颗粒,两侧各具1纵沟。腕节背缘和外侧面具成行的小刺或者带刺突起;长节腹缘具1行大刺。右螯指节和不动指之间具显著的缝隙;指节和不动指的外侧面多刺或突起。步足指节是掌节的一倍半,外侧面中间具纵向的沟槽,背缘具成行小刺但未延伸至末端;掌节背缘具成行的刺,外侧面靠近背缘处具1-2行小刺;腕节背缘具1行大刺。第二步足外侧面具成行的小刺。尾节中缝小,左右后叶近相等;末缘略内凹,具两行小刺,大刺近外侧,且延伸到侧缘,左后叶后缘较明显。
棘刺活额寄居蟹Diogenesspinifrons(DeHaan,)(引自McLaughlinetal.,)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我国只有台湾才有分布,所以X宝上卖的那个并不是这种
Diogenesnitidimanus闪光活额寄居蟹
生境:沙质底。
分布:南海,台湾;日本;潮间带和潮下带。
鉴别特征:
楯部背腹扁平,长宽几相等,背面具颗粒或角质小刺形成的横纹并具刚毛。额角短,几乎退化,侧突为三角形,超过额角;每一个侧突外侧的楯部前缘具小刺。眼柄短粗,短于楯部;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十分之三;眼鳞大且宽,近扇形,末缘具1—4个刺。两眼鳞间的额突细长,顶端尖锐,短于眼鳞。第一触角柄末节一半超过眼柄,第二触角柄等长于或略长于第一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未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缘,多刺并具刚毛,顶端具1个刺,内侧缘具4-6个刺;第二触角鞭腹面具羽状长刚毛。左螯大于右螯,形状多变,长约为宽的2倍,两指闭拢紧密,内侧缘具圆齿;可动指背缘呈锯齿状,外侧面中间具1宽浅沟,散布小刺或颗粒;掌部背缘具1-2行钝刺,呈锯齿状,外侧面靠近背缘处具1纵行小刺,小刺和背缘之间具1纵沟,其它部分散布颗粒,腹缘具圆突起一直延伸至不动指,刚毛少;腕节背缘锯齿状,具1-2行刺,外侧面邻近背缘具1浅沟,末缘具1-2横行小刺,其它部分散布颗粒和小刺;腕节背缘和腹缘均具成行的刺,背缘末端为1大刺。步足多刚毛;指节长于掌节,外侧面具纵向的沟;掌节和腕节的背缘具小刺;腕节背缘的刺不明显。尾节末缘内凹,中缝不显著;左后叶略大于右后叶,末缘均具1行非常小的刺,左右两侧各具1个大刺。
闪光活额寄居蟹DiogenesnitidimanusTerao,
雄性: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比例尺=1cm
我已经把能找到图的57种全更新完了,剩下27种什么时候找到图什么时候再更吧......
全文完
rlyl
难得的相关分类图解专业资料,篇幅较长,分三天发布完毕,希望寄居蟹发烧友们喜欢Author:忧郁的九月
Contributor:莱斯4
Editor:rlyl
关于rlyl欢迎来到自然爱好者、资深爬虫玩家rlyl的小站,这里每天都有精彩生物资讯更新,还可以随时垂询两栖爬行动物品系分类、饲养繁殖、生活习性、疾病治疗、环境造景、设备器材等一切问题,rlyl也是从新人过来的,知道新手的不易,保证有问必答!
站长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ly/8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