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音
曲
词
推
介
缘
起
南音,原称弦管,
广泛流传于闽南一带,
并随着闽南人的脚步走向了世界各地。
我想,一定有很多人对它充满了疑问,
它的魅力究竟在何之处?
它是如何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弦管人?
是如何乐随人走开拓疆土?
又是如何生生不息地传承至今,
并登上了“世界非遗”的宝座?
这些疑问也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直到在一次访谈中,
我听到了这样的答案。
国家级南音传承人苏统谋说,
“我这辈子的东西都是从弦管里来的”
我大概能明白他的意思。
这些东西是什么呢?
对于没能入课堂读书写字的苏老来说,
是弦管给予他的知识、技艺,
是弦管为他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
也是弦管帮他实现的人生价值。
“自己唱南音或者听到别人演奏,
就会想起里面的典故和先生的教诲,
心情很好。”
这是学生吴国良的感受。
“学南音让我们认识很多知识,
有一项就是认识很多的典故和故事。”
这是学生施性同的感受。
吴国良和施性同是苏老70年代收的学生,他们一直清楚地记得,每学一首新的曲目,最喜欢的就是
听苏老讲这曲词里面的故事。虽然弦管音乐不是他们一生追求的事业,但是弦管里的故事和苏老的教诲,始终是引领他们人生方向的风向标。
(苏统谋与学生吴国良等)
每次有人问起,
这弦管到底在唱些什么?
苏统谋冁然而笑,
道出一个“情”字。
而这个“情”并非局限于
像陈三五娘之间的男女之情,
而是人因外界事物所引起的
种种心理状态。
王耀华教授在《福建南音初探》中,
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弦管在宣扬伦理道德原则的时候,并不是通过理论的说教,而是通过轻柔、委婉、缠绵的低吟浅唱,使人在情感的熏陶中实现了潜移默化”。
我想,这大概就是《毛诗序》中
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义”。
从年2月至今,
我多次对苏老进行访谈
以一名观察者和学习者双重身份的角色
参与到苏老的弦管传承中。
(苏统谋与学生陈思怡等)
年5月至6月,
我有幸观摩了以苏老为主题,
非遗传承人抢救记录工程的拍摄过程,
使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苏老的音乐人生。
也是借助这次拍摄的机会,
我接触到苏老在各个时期所教授的学生,
发现在苏老的弦管传承里,
注重的不仅是音乐或技艺的传承,
更多地是一种文化以及知识的传承。
(苏统谋与学生郭玲玲、陈奎珍、陈铭伟等)
(苏统谋与弦友们)
(苏统谋于内坑镇授课)
借用人类学家王铭铭的观点
“一个‘人物’往往是文化的汇合点,所谓的民族文化精神恰恰是从这些个体的人身上,能够看得更加明显”苏老就是这样的人物。
因此我也开始思考,
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里,
我们真正要去保护的是什么?
英国迈克尔·罗兰教授,于《对遗产与记忆的再思考》主题讲演中,谈到瓦努阿图人于仪式中在沙上作画的传统。罗兰教授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保护的不是画的内容,而是会画沙画的人,是有关沙画的知识以及知识怎样传播,并理解这一知识如何形成。
对于弦管传承也是一样,我们应该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ly/9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