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年10月10--11月9号 费用:约人民币 线路:霍伊--马库--大不里士--帕兰甘--哈马丹--卡尚--伊斯法罕--设拉子--美满德--亚兹德--马什哈德--拉什特--马苏莱--德黑兰。
不规则的圈
此时,我已经到了伊朗,只是隔了一个铁门。
明显入境的手续复杂得多,一个人专门带着我,辗转于各办公室之间。明天就是阿舒拉节,明显伊朗过来的人更多些,可能因为我是外国人,所以几处都没有排队,直接到柜台前。
他们对我的姓名相同感觉很好奇,排在前面的人跟我打着招呼。
很快,手续办好,安检居然是海关雇的二个人,手工进行,而且,只要求我打开了包的顶盖。。。。。。
再往前,是军人所管,二个小兵哥对着车内的我喊着:Japan,Japan。
我冲着上车检查的那个军人喊着:NOJapan,China。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声太大,他的头撞到了车门上,吓得我赶紧问他:你还好吗?
他检查了把座位检查了一遍,我只听司机指着我说游客,他对我笑笑,挥手放行。
司机跟我说,因为我是外国游客,所以没对我开包检查。
出来,便是林萌大道,但车上只剩了我一个乘客。
前面一座大桥跨于天上,司机说我可以下车拍照,甚至可以爬上大桥。
这座桥连接土耳其和伊朗,直接到达乌鲁米耶,开通后,二者之间所需的时间会大大缩短。
可霍伊不是我的终点,我还要转车去马库,我没那么多时间。
这车是开拄乌鲁米耶的,而我却要北上到马库,所以选择在霍伊下车。没想到,它却不进城,把我丢在城外一堆出租车前。
被一堆出租车司机围攻,是件恐怖的事,何况他们还相互商量,操着我不懂的语言。 好不容易有一辆车同意送我去汽车站。车上却有二个人,半路上告诉我,今天已经没有大巴了,那我也想先去车站看过再说,先带我去车站,当然,最终我也没看到车站的影子。
那,能不能带我去买手机卡?这个可以,他们带我穿街走巷,问了几家,终于买好,我需要网络,买了流量。但需要几小时后开通。对于伊朗的货币,我也弄不太明白,让他们写在纸上,发现他们着实性急,最后直接拿过我的钱,拿出相应的数字,然后数给我看。
既然坐这车去马库已成事实,那就谈谈价格吧,其实那时候,钱已经在他们的手上,我奋力的又抽出二张,苦着脸要求成交,他们同意的时候,我还暗自得意,谁成想。
路过加油站,要加油了,你付钱,再一会,告诉我,他们饿了,中午没吃饭,要买些吃的,咦?为什么这次也得我付钱?
车内音响一直很大声,听得兴起时,司机居然二手脱离方向盘,一面跟着唱,一边抱于双肩拍打着,当时我并不知晓这意味着什么,只是这是山路啊,吓得不行。
途经一个小镇,车被拦住,这是在干嘛?还有警察疏导。
我没敢下车,拿着手机拍了几张,他们拿的是铁链? 随着歌声,一面走着,一面击打着自己。
我不明所以,也不敢下车,只能看着离线地图,还好,方向正确。
一个多小时后,我又来到另一个小镇,他们小车和别的司机不知说了些什么,叫我换车,应该不用再给钱了吧,你们是应该送我去马库的,含糊的答应,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
此时我的已经没了脾气,只希望早点到达就好。
手机一直没有信号,很着急,不得已向后座的人求助,最终,是在司机的帮助下,完成了手机卡的开通,但我的网络呢?
没有网络让我心烦,已经是黄昏,从中午过境就没了信号,在这样的个相对封闭的国家,没有网络,如何同家人保持联系?
到马库市区边缘的时候,别人都下了车,我翻着LP让司机送我去上面一间旅馆(当时不知道这种合乘的萨瓦利是有固定的线路,并不进城)。他提醒我带好头巾(早就滑落),却先带我去了手机店。车在路边停下的时候,我看着不象旅馆,以为他要办事,他却问我要了手机,说帮我问问网络的问题,却不要我下车,只让我等在车里,再过会,他又跑了出来,让我改成英文的菜单,再跑回店里。忍不住跟着进去,店主在电脑上操作着什么,隔了一阵,我收到一条短信,却告之我这是免费使用,然后是日期,显然,这并不是我买的流量。
语言不通,无法多沟通,我的手机可以汉语翻译成波斯语,但却没有波斯语的输入界面,他们在电脑上,只能将波斯语翻成英语,然后,我再用手机软件翻成中文。
好吧,能先用上就好,以后再做打算。天已经黑了,能送我去旅馆吗?
司机打了个电话,我只能听懂,中国人,游客,旅馆。然后,开车。我想他可能是帮我打听旅馆,并没注意。
十几分钟后,却被告知,我一个女人,住旅馆不太好,所以,我带你住我们家。 呃。。。。
车一转弯,停下,一个年轻的女子已经站在门口,他向我介绍说,这是她的女儿。待我进到屋内,告诉我卫生间的位置,帮我倒了果汁,让我坐在沙发上。又过了一会,女主人才回来,一进屋,很热情的向我打招呼,然后说,你可以先上去洗澡。就这样,晕晕乎乎的,我又再坐回沙发。
晚饭想吃什么?刚才买的饼就好。男主人又跑出去,买了几盒匹萨回来。
很明显这并不是常见的东西,因为女主人,分了N多份,然后,一次次跑了出去。我对男主人和二个女儿说,她好忙,然后比划着进进出出,话音刚落,女主人回来,又端起一份,走开,大家都笑得不行。
晚饭过后,主人家拿出水果和干果,再让我吃,可我哪里吃得下。帮我铺好了床,然后告诉我,他们要参加一个什么活动,让我先睡,不用等他们回来。
然后,在纸上写好他的手机号,一家四口离开了家。
望着空荡荡的大厅,我不知所措。跟先生说,我被别人捡回家了,可他们全离开了。 我的茫然并没能坚持太久,因为一天的折腾,我太累了,吃过药(男主人见我不时咳嗽,拿了药出来给我),睡觉,甚至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回的家。
空荡的大厅,留下独自发呆的我。
一早醒来,打量了一下四周,二个女儿还在边上睡着,不敢起身,只能继续躺着。
过了一会,女主人走了出来,却是祷告,做完,可能是怕吵到男主人,没有回屋,也在地毯上躺下。再晚些,男主人走了出来,和女主人小声说着话,看了一眼,居然是拉着她的手。
女主人与我同岁,四十有五,大的女儿十九岁,也就是说结婚至少二十年,好生羡慕。
这是一部分的早餐(他们吃饭,并不在餐桌上,而是将一块毯子摊开,里面是一个塑料布那样,包着大饼),终于吃到了蜂巢蜂蜜,后面没有拍是因为我帮着去端别的食物了,女主人自制的果酱,各种奶酪,水果。还有昨天剩下的三明治。
谁说伊朗的食物不好吃?明明很对我的胃口。
只是每次吃饭,女主人都说我吃得太少,她拍着自己的肚子说,你看,要装这么多。
我到马库的目的是为了去看黑教堂,这是在伊朗所有的中世纪教堂中保存的最好的一个。
但是来了才知道,因为阿舒拉节,所有的景区都关闭,所以我只能跟着这个家庭一同活动。
刚吃完早饭,外面一阵喧闹,我拿着相机跑出去,接过大女儿匆忙递过来的头巾,这是伊朗,不带头巾,我不可以出门。
这和昨天傍晚看到的同样的情景,吸引我注意的是倒在路边的羊。
队伍很长,由男人组成,他们随着歌声有节奏的拍打着自己的胸口。
而女人们只能跟在队伍的最后。
待他们走开,一个女人走近那二只羊,然后,我看到的是她拎起二个羊头。我在新疆看过杀活羊,但如此血腥。。。。。
回去,带我去了二楼,还没全部装饰好,欧式的风格,看得我有点想撞墙,因为他们说,在三个城市都有房子,仅仅是普通的人家。
阳台上,指给我看那个方向是土耳其,这个方向是亚美尼亚,另一边是阿塞拜疆。在年后,马库是获得半独立地位的众多阿塞拜疆罕国中的一员,在年重新加入伊朗。
跟了这个家庭,一起去半山上的古堡。
女人们在岩壁上插上蜡烛,男主人也递给我一根,看着烟熏的痕迹,这个历史由来已久。
点完,男主人带着我和二个女儿,再爬往高处的古堡。 这个建在山谷中的小城。
修复中的古堡,小女儿今年12岁,一遇到不好走就会叫着:爸爸,爸爸,然后爸爸就会把她抱着下来,真是温暖的一家人。
我咋觉得半个城的人都来了?
几个路口处,有人发糖和小零食,有人发着小的绿布条,小女儿帮我带在手上。甚至我还拿到了二包盐,说这个会带来力量。
凭借我的东亚面孔,我成功的成为了话题,话题内容就是:Japen?Qin(中国人)? 因为大女儿一直跟在我的身边,所以并没有人直接问我,而这个声音始终飘荡在我身后,我后来对着她恨恨的说,我明天要在衣服后面写一个大大的QIN。
阿舒拉节,可真是个全民休息的日子啊,去饭店,关门,去博物馆,关门。 这下,又被拦下了。
还有很多孩子,我问男主人,他们不痛吗?
他说会有一点,但比起身体的痛苦,心里的悲伤更重。
注:阿舒拉节。
阿舒拉节为伊斯兰教历的一月十日,是伊斯兰教圣日,穆罕默德曾规定此日为全天斋戒日,后保留为自愿斋戒日,但逊尼派仍然在这一日守斋。
对什叶派来说,这是一个哀悼的日子。公元年,穆罕默德的外孙,第三任什叶派伊玛目侯赛因对当时的继任哈里发不服,与家属一行离开麦加,在伊拉克的卡尔巴拉时,遭到倭马亚王朝的骑兵追击,全部战死,这一天正是伊斯兰教历1月10日。
什叶派认为侯赛因是是殉教圣徒,所以把这一日定为该派的蒙难日和哀悼日,是什叶派穆斯林最重要的纪念日,一些教徒会以铁链鞭打自己以示纪念。
在我看来,阿舒拉的好处在于,就算饭店关门,自己不做,也可以有领食物的地方。
这里就是
午睡起来,发现少了一个人,门外却有说笑声,于是跑了出去和一群女人聊天。
看的出,她们在关系很好,虽然我听不懂,但也看得出其乐融融。
有人拿来零食,大女儿则端来红茶,伊朗的红茶,糖并不是加在杯中,正确的方法是拿起方糖,蘸一点红茶,含在嘴里,待喝茶时,溶在一起。
其实这右边,还有一位,但她说不能拍照,理由是:她的丈夫会不喜欢。
原来这也是理由,我楞了一下说,他只想让她一个人看到。(后来发现即便是在家里,女主人和我合影也要包起头巾,她说因为神会不喜欢)
因为此次旅程漫长,身上实在是没带什么纪念品,所以主动要求做几个中国菜。
鉴于调料不全,能做的仅仅只是最简单的几样,男主人很认真的记下我要的原料,买了回来。
其实我挨批了,在炒菜的时候,因为说我东西用完没有归好,哪怕是炒菜用的铲子,在不用的时候,也要放在固定的位子。我们穆斯林,女主人说:是很爱干净的。 汗。。。。。
女主人很奇怪黄瓜为什么要炒的吃,他们都是生食,好在男主人很赏脸,大女儿也很喜欢番茄炒蛋。
不过说我归说我,因为聊天的时候讲起,所以女主人今天又是装了很多的小盘,端了出去,一边告诉我送的人家的名字,早知道,我多做一点了。
晚上,我要求和他们一起参加活动,他们同意了。
参加活动,只是坐在路边,看着一队队的游行队伍。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个阿訇真的很帅。
现场演唱,鼓声震天,走一段便会停下来。
这一队人却是单手扶着前面人的肩膀,右手拍击脑门。
其实我觉得最厉害的是拿旗子的那些人,停下来的时候,他们最先来回跑动,转圈的舞动大旗,带着信仰做这件事,和表演真的不是一个概念。
就这么在寒冷的夜里(二个女儿都穿上了棉衣),看了几个小时,到十二点多,歌声和喊声一直回荡在我的耳边,直到一个月后,我一听见相关的曲调也会一下辨认得出,那鼓声敲击到我的心。
已经住了二晚,而且知道景区今天还是不会开放,所以说好了准备下午离开。
吃过早饭,又带到了昨天的那个路口。白天看到和晚上看到,气氛还是不太相同,特别还有食物的时候。
这个应该算甜点,去到发放的点就可以领到,我的评价是:真甜。好不容易才把一碗吃下,看身边的人已经三碗下去,丰满都是有道理的。
就算是马也要带上绿色的绸带。
今天有个在大不里士的大学当英语老师的女孩子,问我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她。
我倒是想,可是实在无从开口。
倒是女主人,虽然不太欣赏我做的菜的味道,今天却拿着手机,给朋友看照片,有点炫耀的样子。
看了一会游行,跟着家里的女人来到一块空地。
这个仪式跟我在宰牲节蓝清看到的基本一样,当然,男前女后也是必须的,只是要求更严,象我这样的异教徒,只能站在外面。
独自一人的时候,明显找我说话的合影的人多了起来,更巧的是,遇到了另一个游客,居然还是个中国人。
他是第二次来伊朗,这次是摩托车骑行,伊朗只是过境,受阻于阿舒拉节,下一国的车辆通行证无法拿到(邮局关门)。
不知是时间特殊还是地点特殊,过来找我合影的女孩子,并不想他也一起,他只能负责拍照的工作。
很快,仪式完成,我说我和这个家庭一起行动,所以只能说声再见。而当时正和我合影的人,居然是女主人以前的学生,看来,马库也着实不太大。
一家人带我去了郊外,远处,还能看到雪山,收下的草打成很整齐的草垛。
很有爱的这一家人。
待回家时,被告之,今天走不了了,因为所有的大巴依然停运,要明天才能恢复。
晕啊,这可是公共交通啊。
依然是到屋外和妇人们聊天,她们向我展示着手上带的金饰,真美,可是,穿着黑衣长袖,什么也看不见啊,多可惜?
回房间的时候,男主人拿出一张写着字的纸,告诉我刚刚查了字典,这是写给我的话。
虽然一眼就能看出有错误的单词,但我看到的是他的心。
一下子红了眼睛,但所有人都对我说不许哭。
很仔细的在我的日记本上,写下他们的地址、电话和姓名,把我中国的所有联系方式也都写下,认真的核对过后,答应他们,回来把照片寄过来。(他们没有邮箱)
晚饭过后,男主人跟我告别,说他要先去乌鲁米耶,明天一早,女主人会送我去车站,让我放心。
最后,他拿出了我付他的车钱,还了给我,这怎么行?我在这里吃、住都不肯收我任何的费用,这车钱,应该是他得的呀。
还不回去,我把它一直夹在日记本里。
大女儿突然递过来她的手机给我看,说网上有我的照片,我竟然上了当地的新闻?
大概内容是说有一个中国女子,准备独自行走伊朗。
这是怎么回事?没有人跟我说过啊?
晚上没事,女主人拿出相册来给我看,男主人年轻时的样子很英俊,她说当时就是迷上了他的样子,所以才嫁给他。如此火热的表达还真是直接。
然后我发现,伊朗女性也有属于自己的节日,女性沙龙,她们聚会的日子。 不但不用带头巾,还可以穿上各种漂亮的礼服,长的、短的、甚至是颇为暴露的。
最后她拿出一大包东西给我,打开一看,饮料、水果、蛋糕等等,说带给我路上吃,然后让我睡觉,明天一早会起来送我。
五点,听到女主人房中的铃声,很快爬了起来,梳洗后,女主人拿了早饭给我吃,然后开车送我去到郊外的车站。
到车站的时候,天还没有亮,我要去的地方,并没有直达的车,只能买到大不里士的车票,半路下去等车。女主人带着我买好车票,却不肯离去,直到发车的时间,送我上车。
待我如亲人般的这户人家,我以后还会再见到他们吗?z
一个多小时后,司机招呼我下车,指着左手边的一条路说:焦勒法。
这是我今天要去的地方,看了一下地图,有点距离,站在路口等大巴应该不是唯一的方法。 我背着包顺着路往里走,过了二个方向并行的路口,停下,我准备搭车。 一辆小车经过,只缓了一下车速并没停留,紧接着后面的第二辆,却等了下来,问可不可以带我去焦勒法,让我上车。 这是一家三口,儿子9岁,会说些英语,很是活泼。 开到前面一点,发现刚才没停的车停了下来,原来却是二家约了一起出来,准备去焦勒法附近的河边钓鱼。 很快就到了焦勒法,而我想去的圣史提芬教堂在它以西十七公里。载我的这家男主人,说我可以在这里找车,谢过他们,我提着大包下车,没想到刚过马路,被另一辆车的男主人叫住,接过我的大包又回到停车处。 再下来就是人员调换,二家的下一代调过来与我坐在一起,而原先车上的女主人去了另一辆车。我想可能还是考虑到了语言问题和年轻人的好奇心。 说说笑笑的一直到了路边的一座小教堂,转了一圈,大门不开啊,上车继续走,有点担心,下一站会不会如此。
车到了停车场,他们跟我告别,往回开。 我其实一直没弄清楚,是他们钓鱼在此附近,还是特意绕路送我过来。 只是接下来,还是有点发愁,这个教堂建于山中,我的二个包包实在有点重,见我一个人在那里张望,边上有人走了过来。 可我们谁也找不到停车场的管事人员,所以他扛上我的大包,让我跟着他们一家一起走。 是因为阿舒拉节还没结束吗?教堂的管理人员也不在,门口的小卖部也没有开门,大包只能放在教堂门口。 美丽的圣史提芬教堂。
看着有点面熟是吗?没错,这是一座亚美尼亚教堂。准确得讲,它是一座修道院,建于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才完工。经几次地震破坏后,又在萨法维时代重建,是伊朗境内为数不多的东政教修道院,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修复中的修道院。
修道院并不很大,很快结束,往回走,这次换了另一个人帮我背包,看着他个头偏小,大包还是我自己背吧
到停车处,问他们回焦勒法吗?能不能再带上我?得到的又是肯定的答案。 这也是二户人家结伴,从设拉子一路开过来玩。 往回,这个有红色岩石的河对岩,属于阿塞拜疆。
虽然曾计划到离焦勒法几十公里外的山间徒步,但眼前的状况告诉我,这个时间段,还是前往大城市更靠谱些。 好心的人,一路问着送我去了车站,这里并没有开往大不里士的大巴,只有萨瓦利可到。再把我送去萨瓦利的停车点,讲好价格送我上车,再留了太太的手机号给我,说有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 萨瓦利上的二个半小时,我又感受到了伊朗人的热心。坐在我边上的那位,知道我没有订好住宿,看着我的书,一家家的帮我打过去询问价格,而坐在前面的那位女性,而拿出食物分给我们吃。 等到了大不里士的停车点,又是先帮我叫了出租车告之旅馆地点和名字,然后才去给自己找车。 我的旅馆临巴扎不远,而大不士里巴扎是伊朗巴扎中唯一收入世遗的。 自然,最先去的就是它。穿过天桥,我看到的仍是四处大门紧闭,这可如何是好?正在犹豫中,有人招呼我,然后指着我手上的LP说,上面有他的内容。LP上把他归于旅游信息办事处,于是,跟着他来到办公室中。 他倒了茶给我,然后拿出厚厚的留言本,上面不少中国人的留言,自然说得都是好话,可以代定车票,换汇,拼车去坎多万等等。 在我看留言的时候,上来不少外国游客,有一个竟是刚才在旅馆里见过的人,难得也是亚洲面孔,问了一下是个新加坡人。 他在伊朗只剩最后三个小时,不想浪费,所以过来询问。办事处的XX先生向他推荐了一个公园,我翻了一下LP,跟他说,也许他不一定喜欢。那个公园有一个人工的湖,更重要的是,那是当地情侣约会的地方,他一个人,难道想去吃狗粮? 他想了一会表示放弃,但最后的那点时间,坐在这也太过浪费,他跟我说,我带你去领免费的食物。真的?当然。 可惜排队的人好多,我们不好意思插队,只能离开。他带我穿过巴扎,去到一间小小的清真寺,夕阳下,真是好看。
逛完出来,天已经暗了,跟他说不知道伊朗是否安全,晚上只能待在旅馆。 不要紧啊,至少大不里士很安全。 于是信了他,再到处转转。 看来哪里都是民以食为天,现在开门的,几乎全是食品店。 看到鸡肫买了几只,再买了些蔬菜,回去自己做饭。
虽然入境已经五天,但一直没有找到感觉,今天天气很好,一早就晃了出去。 看看有着清真特色的建筑,最早开门的却是个花店。
不止一处看到这样,外面挂着面包,或者地上放着馕,是别人送的外卖,还是剩下的,挂着给需要的人?
昨天看到了阿塞拜疆边境,今天,过来阿塞拜疆博物馆看看。 公元前年的石"手袋"
这个小人儿很可爱
其实很喜欢这种,在玉石上刻了,泥板上转一圈,就成了完整的图案。
地下一层展示的却是现代的雕塑,寓意着生命和战争。
而这一个,怎么看都象来自于中国。
阿塞拜疆博物馆的边上,是一个花园,而这个圆形的顶,属于再边上的蓝色清真寺。
美吗? 这是蓝色清真寺周围的长廊。
蓝色清真寺做为大不里士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在十八世纪的二场地震中坍塌,直到年才启动重建的工程。 它的得名就是来自于这些蓝色的彩陶砖。
内部,我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这些采光处。
等我出来的时候,肚子已经饿了,看到这家饼店,底的部分是转动的,应该同时在加热,看我在看,人家递了一个出来给我,不肯收钱。
这里似乎是政府大楼,其实我拍的时候有些害怕。 不过,为嘛它前面的喷泉是红色的呢?难不成也是XX的鲜血染红?
这是伊朗城市里随处可见的损款箱。
下面的行程却不顺利,二处教堂都紧闭大门。 而这是大不里士残存的14世纪初的城堡,据说,过去是将犯人从这城墙上扔下去处死。
回到大巴扎时,又看到那位旅游信息办公室人员,想问有没有人拼车去坎多万,今天却是没有。 他带我去领了免费的食物,然后试图说服我一个人包车,25美金?我还是等等明天吧。 问他去萨南达季的车票,他说没有问题,却先拿出了留言本,让我先写下留言,强调可以免费提供茶和地图,以及各种信息。写完之后,车票就是得由我自行去车站购买,原来那些好话都是这么来的啊。 这就是领到的食物。
既然下午没有别的安排,那我就去车站买票。 回旅馆问了公车的车站位置,我想试下伊朗的公共汽车。 周末的大不里士,堵塞的交通。
伊朗公车与我们最大的差别就是:男女不同坐。 大部分城市是男前,女后。于是,我老老实从中门上车,来到后部。 这一对小情侣,应该正是情深意浓的时候,虽然前后都有座位,却舍不得分开。 此时看着他们似乎是背对着背,但其实却是因为到站,车门打开,正是别人上车的时候。待车开时,便会转过身来对着,时不时探过脑袋说一句悄悄话。
等我再回到巴扎的时候,又是近黄昏。
这个节到底要过到什么时候?
一直对着顶部,一是因为的确是有意思,还一个原因是因为不敢对着人。
下面的情景是这样。 虽然我走进去后,有人送我蛋糕,有人递过红茶。 但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周围走动的全是身着黑衣的男子。 不由得你不紧张。
还好,一个拿着相机走过的人解救了我,他是本地的摄影爱好者,带着我走了出去。 途经某处,好多人,我表示想进去看看。男女不同入口,我在门口脱鞋的时候,有人拿过一大块布,让我把自己裹起来。
原来这是一个陵墓,不少妇人坐在边上,看着书或者口中念念有词。
我在里面好好唐突,看了一下便往回走,又是有人在派蛋糕,塞给我了一个。
待我回到门口,突然发现自己很麻烦,里面的头巾已经滑落了,所以外面这块布不能脱下来(因为不能露出头发),而我背上还背着包。
那个狼狈,还好我如此窘境,马上被人发现,刚才派发蛋糕的女子马上走了过来。先是帮我把那块大布包好头发,再用手去拉里面我自己的头巾,那一头的汗让我决定,以后这种要全身裹住的地方,慎入。
这里似乎是某个集会,同样的,女人免入。
那个本地的爱好者说要进去拍些照片,而我只能停住,我看一会,就回旅馆了,你不用着急,慢慢拍吧。
我能做到的只是站在入口,把相机举到最高,按下快门。
既然找不到人拼车,就只能自己去坎多万了。 一路问着上了公车,然后转小巴,再打车,终于来到了这个村子,象不象格雷梅?
爬上对面的山坡看看全景,与格雷梅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人很多还生活在洞穴里。
往上走的台阶有点点陡,中间那条,应该是留给水的。
依然生活其中的人家。
这样的路还是驴子最适合。
今天风大,风一吹就是一层土,无法直视。在石房子之间转悠着,不少房子已经改做商店,接待游客。村子对面依山而建,设了很多的床榻,天好的时候,吃吃饭,喝喝茶,晒晒太阳应该不错。
这里出产核桃,那图的二个人在捡的就是核桃,然后,去壳晒干。还有一样,就是蜂蜜,号称,用刀才能砍断。
回程,搭了当地游客的车,本想带我去到可以坐小巴的地方就行,没想到人家直接说,回大不里士,还打了电话问旅馆,具体的位置。
伊朗的女性,喜欢化妆。可能是觉得我的素颜,让她们觉得有些看不过去,一直在包里翻找,先是香水,喷在我身上,再是带着银光的脸,直接着落在我脸上,立马变得香喷喷,亮晶晶的,然后表示,这些直接送我给,这下换我在包里翻了,只找到一支润唇膏,还是在印度买的。
折腾完我的脸,接着是放音乐,第一次感受到伊朗女性的疯狂,她们随着音乐全身舞动,包括开车的人在内,手根本不放在方向盘上啊。
她们说,她们喜欢音乐,喜欢跳舞,不喜欢头巾和黑纱,但这是伊朗,她们没有选择的权利。
车开到旅馆的门口,我下车,却被叫住,再从后备箱里拿出支工艺品的笔来,说送我留个纪念,我已经拿了不少东西了啊。
这是今天拿到的礼物。
今天想吃米饭了,转了一圈,却只有看到一些快餐,问了人,带着我去了一家饭店。 鸡和米饭的套餐,看来在伊朗做厨师很省力,切切,烤烤就行,至于味道嘛,终于知道为什么人人都说伊朗无美食了。
最奇怪的是那个带着我去饭店的人,凭啥就要坐在我的对面跟我一起吃饭?为啥还希望我买单?
被一起进餐已经让我不太愉快,你自己吃的还是自己付钱吧。
下午还有些时间,又去了巴扎,三天来的第三次,总算等到了部分开门。
和之后别的城市的巴扎相对,其实除了大之外并无特别。
这个城市对我来说也是如此,可能是我活动的区域还是太小,没有深刻的印象,在别人问我好还是不好的时候,根本无法回答。
当时很好奇,这些糖是怎么食用,当成棒棒糖吗?可是又没看到别人这么吃。 后来才知道,黄色这种是带有藏红花,接待比较重要的客人的时候,可以拿一只泡在红茶里,直接端上。
这是伊朗的特产,椰枣,很甜。拍他,是因为他在教我,怎么看波斯的数字(伊朗民间,不使用阿拉伯数字),当然并没有记下,待现在看到这些照片才发现,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
去长途车站的公车上,我被围观了。
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只是对着我指指点点,边说边笑。
举起手机拍下,左边那一个却害羞了,很快的转过脸。
去萨南达季的车,是路过车,只有我和另一个小伙子在等,公司的人让他带着我一起行动。
还是担心我的流量,好在小伙子会说英语,便去问他。原来直接可以用手机上网购买,可我没有伊朗的银行卡啊,无法付款。他替我付了,却不肯收我的钱,WHY?
回答仅是:WHYNOt?IAMHAPPY。
一起上车时,我以为可以和他坐在一起,没成想,很快便被调开来。
就算我是个外国人,也不可以。
萨南达季是库尔德斯坦省的省会,到这里是为了转车去几个小村子,近距离的接触一下库尔德人。
做为西亚最古老的民族,库尔德人生活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的部分区域,总人口约万人,一直想拥有独立的国家,并为之奋斗。
在土耳其与库尔德人的接触让我留下的美好的印象,在伊朗会如何?
这个亦非东方亦非西方的神秘古国
她的面纱下究竟什么样?
壹行·伊朗
伊朗与你想象的不一样
神秘
波斯
热情
美好
作者fangfang,
游记来源于天涯社区,文章由壹行伊朗编辑整理
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并注明出处
投稿请发至邮箱:yixingyilang
.北京中科白瘕风级别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坑不坑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lanai.com/wnatwh/3551.html